富源,云南的东大门,素有滇黔锁钥之称。翻开富源的历史,就是一条道路的成长史,一条狭长的古驿道带来了中原文明,伫立在古道旁的鬻琴碑仍传颂着廉政美名。如今,关隘雄据、城墙横亘、古道犹存,一代又一代富源人用勤劳的双手修建了公路、找到了出路,造就了特有的胜境文化长廊。 富源的路从过古走来,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延展,纵通南北、横贯东西、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已基本形成,高速路、二级路、柏油路、水泥路各显本色,近1200公里的油路改写了富源的人文经济发展史,助力富源跻身西部百强县之列,全县人民的幸福指数明显上升。目前,全县公路通车里程3015公里,其中农村公路2762公里,占总里程的91.6%。油路、水泥路等高等级路面里程达1200公里,占通车总里程3015公里的39.8%。全县含村道公路密度为91.74公里/百平方公里,50公里/万人,全县有二级公路205公里,基本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
纵观富源的公路建设史,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主要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30年,二十一世纪前十年。每一个时代都是一座不朽的丰碑,每一条道路都深深烙印上了历史的痕迹。全县人民在公路建设上奋发图为,打了三个漂亮的翻身战,书写了一篇可歌可颂的公路建设史。
改革开放前,全县人民长期经历了少路、无路的困苦岁月,在修路上爬过了第一道坎。
改革开放前,全县花了30年的时间修建了572公里的公路,年平均修建不足20公里,每平方公里只有公路0.17公里,很多行政村没有公路,人们仍没有摆脱人背马驮的命运,绝大部分农村群众在温饱线上挣扎。到1978年,全县仅有一条41.39公里的油路(老320国道),其余530.61公里的公路道路等级低、路面差。
富源是矿产资源大县,素有”八宝之乡”美称,尤其以煤炭资源丰富而出名,探明储量71.71亿吨,远景储量达240亿吨。但由于道路通行条件恶劣,有煤难挖、出煤难运却是不争的事实,宝贵的资源不能有效挖掘和利用,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十分薄弱。1978年全县财政收入只有866万元,农村经济、农村生活因无路而裹足不前,农资、农产调入调出难,求学、看医乘车难。
改革开放后24年,全县人民在修路上翻过了第二道坎。
改革开放后,历届县委、县政府通过“民工建勤、民办公助、以工代赈”的模式,加大公路建设力度,公路建设迎来第一个黄金时代,到2002年底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701公里,是改革开放前572公里的近5倍,全县101个行政村委会基本通了公路,极大地改善了道路通行状况。
但欣喜之余,全县公路存在着结构性的先天性不足,虽然量上去了但质却没跟上,弯大坡陡,泥泞不堪。数量上富源是公路大县,但质量上却是公路穷县。2701公里的公路中油路只有41.39公里,其中2659公里是土路。道路十通九堵,带来的最大的问题是货运卡壳、煤运不畅、办事不顺、经济不兴,到2002年全县原煤产量只有520万吨,只有现在的五分之一,资源优势很难转化成经济优势。
2002年初,全县的干线公路屈指可数,只有老法黄线、老富黑线、老富长线3条近250公里的泥结碎石路,其余2409公里的公路都是通往行政村、自然村的支线通道,很多村寨第一次通了公路,有的地方通了客车,群众外出比过去方便多了。但由于这些支线修建的等级较低,公路通行状况十分恶劣,睛通雨阻现象十分突出,客货运输举步维艰,能长期坚持的固定客运班线不到15条,货运车辆也只有2000余辆,群众出行难、乘车难一直未得到根本上解决。比如:从下半县运煤到县城最长距离只有120公里,不堵车的情况下也要12个小时左右,车辆的运行速度8公里左右/每小时。另外,下半县的孩子来县城上学更是难上加难,有的要步行三四十公里才能到有车可坐的地方。
进入二十一世纪,全县人民终于迎来了路宽、路畅的幸福生活,在修路上跨过了第三道坎。
用近13年的时间,投入近30亿元,修建了830公里的油路(二级路205公里),全县公路从泥路跨入大面积的油路,实现了多年的夙愿。公路建设年平均增长63公里,公路建设年平均投入两三个亿,无论在投资规模还是建设速度上都走在全省其他县市区前列,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富源公路建设新奇迹,从根本上解决了制约全县经济发展的基础性障碍,拉动了全县经济的快速增长。
以2002年9月召开全县通乡油路建设动员会为标志,全县公路建设真正迎来高速发展的春天,公路建设步入第二个黄金十年。全民动手,全党动员,大干通乡油路建设,率先在全市启动通乡油(弹石)路化建设,用2年时间修建282.8公里的油(弹石)路,全面实现乡乡通油(弹石)路,这在富源公路建设史上绝无仅有,诞生了多个“第一”:第一次喊出了“帽子工程”,第一次实行“军令状”,第一次尝试大胆“举债”,第一次短时全面铺开,第一次上马收费公路。2004年5月以法黄公路建成收费通车、通乡油路通车典礼为标志,全县通乡油(弹石)路工程完美收官。两年共投入5.9个亿修通了282.8公里的油(弹石)路,是前52年油路里程的6.8倍,2004年底财政收入是1978年的40陪,原煤产量从1978年的65.8万吨猛增到2004年的916万吨,增加了近14倍,从此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私家车等大额消费品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
全县通乡油路完成后,县委、县政府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不思进取,而是顺应时代的要求,积极主动谋篇布局,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助力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工程。2008年提出了通行政村公路油(水泥)路化的目标,用3年时间修建734.16公里硬化路面,实现全县159个行政村全部通油(水泥)路,全县广大农村迎来了第一次公路大规模硬化高峰。到2011年末,已建成通村油路426.5公里,总投资近7.5亿元。
但2012年以来,全省大量的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整体支持全市入围乌蒙山区特困连片、滇黔桂石漠化治理连片两扶贫区的区县,而富源县未被列入这两连片帮扶区。受这一政策的影响,省、市级大量的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基本上都与富源擦肩而过,争取到的省、市级补助资金也是寥寥无几,行政村通油路的扫尾工作不得不一再向后延期推迟。富源失去了省、市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资金这一有力帮手,同时又因煤炭市场低迷,经济出行断崖式下跌,全县投入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大幅缩水,导致农村公路建设立项难、启动难、推进难,全县农村公路建设跌入2008年以来的历史最低谷。为破解这一局面,县交通运输职能部门另辟蹊径,从基础做起,用数据说话,吃透政策,用好、用活、用足交通厅项目储备数据平台,争取到70公里的油路建设指标,通行政村油(水泥)路建设再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到2014底全县通行政村油路建成440.77公里,占应建总里程的60%。
为进一步织密、织好公路建设网络,县委、县政府对矿区主要通道进行了全面升级,乘势启动富江二级公路建设。富江二级公路全长69.8公里,总投资11.7亿元。该公路是在2012年前全面取消二级收费公路的大背景下,抢抓全省52条二级公路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在省交通厅的大力支持下,县委、县政府下大决心上马建设的。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公路现已建成通车,老厂、十八连山两镇主矿区能源运输大通道全面贯通,改善了交通基础设施面貌,加速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进程。以富墨四级油路建设为标志,为通乡油路建设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富墨公路全长47.3公里,2008年开工建设,历时3年,投资总额达1.6亿元,随着工程的完工,宣告全县通乡油路网络全面形成。
公路建设有最好只有更好,更没有终点站,今天是明天的起点。为构建区域立体交通大格局,县委、县政府把“两线”建设摆在交通工作的首位。“两线”是富源县城城镇上山、扩容的两条新通道,即:东绕城过境线,全长25.2公里,路宽分为18米、39米两个路段,概算投资16个亿;西接曲胜高速通道线,全长6.824公里,桥隧为主,路宽分为52米、30米两个路段,概算投资11个亿。“两线”投入27个亿,拉动的不仅是短期GDP的增长,更重要的是为今后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两线”建成后,富源县城规模将在现有基础上扩容5—6倍甚至更大,城镇常住人口将大幅增长。“两线”将催生一大批服务业等其他新兴产业的诞生,可促进全县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激活产业活力,有力破解全县煤炭产业一煤独大的经济布局,全面提高全县经济增长抗压、抗风险的能力,“两线”东线建成后,过境富源的省、市货运车辆将可过而不入、绕而不进,粉尘污染将从根本上得到治理,居民的生活环境将有质的提升。
(张正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