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动态 > 正文

云南省音乐家协会到富源寻访“好声音”

2015-04-30 16:10:12   来源:富源县   
    三月,是春暖花开的季节,胜境大地花团锦簇,百鸟筑巢,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云南省音乐家协会的音乐家们踏着春天的脚步来到滇南胜境采风。
    胜境关追古朔源
    4月7日清晨,省音乐家协会主席陈勇一行在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耿妍及县文广局的陪同下乘车迎着朝阳来到素有“入滇第一关”之称的胜境关。清晨的阳光透过薄雾照射下来,使胜境关越发显得雄奇、壮美。在“滇南胜境”牌坊下,音乐家们仰望“鸣空万里”、“滇界风云”,思绪飘远:千百年来,有多少人从这里走出云南,走向世界,又有多少人从这里走进云南,开拓云南。鬻琴碑前,大家饶有兴致的听讲解员讲述清官孙士寅的故事。当年孙士寅到富源任职,为富源人民殚精竭力,两袖清风,离任时连回家的盘缠都没有,于是在此鬻琴以作路费,听者久久伫立,无不为这位清官楷模感动。沿着五尺古驿道东行,渐渐映入眼帘的就是闻名遐迩的胜境关,她携关隘天险,扼滇黔之咽喉,有“滇黔锁钥”之称。站在关口,眺望滇黔大地,一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豪迈感油然而生,音乐家们在这里追寻那悠远的历史,一幅幅历史画卷在他们心中徐徐展开:出滇将士从这里出关,长征红军在这里奋战,滇黔风雨飘洒千年……,这些无不见证着胜境关的历史沧桑。
    大河遗址追忆古人类
    出了胜境关,音乐家们又马不停蹄的来到位于大河镇的古人类遗址。该遗址是附近村民开山炸石时无意中发现的,迄今约4.2万年,出土了大量的石制品、动物化石和人牙化石,有典型的旧石器时期特征,与欧洲发掘的旧石器时代莫斯特文化特征完全一致,对于考证东西方文化交流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填补了亚洲没有“现代人”起源的历史空白。洞穴遗址分上下两层,被专家誉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室内装修工程,是2006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音乐家们走进4.2万年前“现代人”生火做饭的洞穴里,看着灰白的洞顶,呼吸着潮湿的空气,触摸数万年历史的石壁,仿佛时空交错,两种“现代人”相互交流,产生了一种心灵上的碰撞。
    墨红大山寻歌
    下午,为了探寻大山深处古老的彝族山歌,音乐家们又赴墨红镇法土林场的社安水库。三点一刻,一行人来到高原林海——法土林场。林大如海,山风吹过,松涛阵阵,树影婆娑,社安水库宛如一位娴静的少女端坐在密林深入,一座座古朴的小草亭坐落水边边,静静地见证着时光的流逝。
    听闻有省上的音乐家来,大山深处几个村子的山歌能手早就着民族盛装翘首以盼。闻着隐隐约约的歌声,音乐家们的心早就飞到古老彝族音乐的身旁。只见斑驳疏影林间,四位彝家大姐正在唱着。音乐家们马上取出早就准备好的摄影机、照相机、手机、录音笔,记录下这些珍贵的原生态民族音乐,一曲唱罢又来一曲,男声女声、独唱合唱混合唱,尤其是彝族歌手张立书几首高亢山歌引得大家连连惊叹:大山深处竟然有如此“好声音”。
    古敢水乡寻音
    第二天早上,为了能尽早听到传说中的水族山歌,音乐家们七点半就动身了。古敢是云南省唯一的水族乡,位于富源的最南端云贵交界处,离县城有一百多公里,车子在的山路上快速飞驰,路两旁的山花朵朵点缀在山林间,在清晨薄雾的轻遮曼笼下有种别样的美。在美景中赶路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三个小时的路程竟然没有疲劳感,音乐家们直接到全国文明村洒交凼采风。村里人向音乐家们介绍了水族的历史人文和村落民俗,在村里的神树——金丝榔下,大家围着这个上千年的“神树”,感受到水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理念。出了洒交凼,大家又来到一年四季双龙出水的补掌村。沿着弯弯的小溪,鸭子在水中自在游弋,水车吱呀转动,石桥上村里的老人悠然的闲聊,一派江南水乡的自在风景。在周芹芬大妈家,一锅色香诱人五彩花饭把大家的食欲勾起来了,这时候大家才知道饿了。尝过五彩花饭,喝过甜米酒,水族山歌已然唱起来了。周大妈不仅饭做得好,歌唱的也是一流,一曲以爱情为基调的山歌引得水书传承人张学勤老师马上就对上了,这种古朴纯真的对歌让大家耳目一新,纷纷记录下这珍贵的时刻。院外小河边,周大妈和张老师向音乐家们演示了各种唱调,这些反映生活、情爱、婚嫁、丧葬、节日的曲调让音乐家们真正体验了原生态的民族音乐。
    美好的日子总是短暂的,为期两天的采风很快就结束了,音乐家们无不对富源悠久的历史、壮美的风景、多情的民风和原生态的民歌惊叹不已,表示希望为富源创作县歌,把富源魅力展现出来。(李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