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源县:围绕“134”思路 力争经济增长9%
2015-04-30 16:01:10 来源:富源县
今年,富源县政府工作报告明确2015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完成149亿元、增长9%,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9亿元、增长8.3%,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1亿元、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1.4亿元、增长1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48元、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639元、增长10%,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138亿元、增长5%,贷款余额115.6亿元、增长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3%。实现以上目标,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134”的工作思路。
“1”就是突出“安全生产和煤炭产业转型升级”这个中心。
加快“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自动化、信息化”矿井建设。完成上级下达的6对矿井关闭任务。力争完成煤矿项目投资35亿元以上,县域生产原煤1500万吨,实现煤炭开采和洗选产值99亿元。煤矿安全严格落实“双七条”等规定;统筹抓好各行各业安全生产,认真贯彻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实施办法》;加大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力度,100%持证上岗,完成41家规模以上工贸企业三级安全质量标准化创建,全面开展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普查,深入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
“3”就是做好“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篇文章。
坚持把新型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潜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突出县城建设重点,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力争城镇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3亿元,城镇建成区面积达44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37%,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50亿元、增长10%。集中力量打造产业园区,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坚持“产城一体、生态环保、循环经济、科技创新”的园区发展思路,突出特色培育主导产业,努力把园区建成工业转型升级的引领区、新兴产业的聚集区。年内完成工业总产值200亿元、增长24.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52亿元、增长23%。持之以恒推进农业现代化,带动农村繁荣发展。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持续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全年完成农林牧渔总产值57亿元、增长12%,农业增加值34亿元、增长6%。
“4”就是抓好“项目建设、民生保障、财税金融、生态文明”四项工作。
项目建设方面,全年实施重点项目100个,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启动7条63.3公里通行政村道路硬化,推进岔河、牛耳箐、迤启水库等7个续建项目建设,开工建设桂花小(二)型水库、安全饮水、爱心水窖等7项156件工程项目,完成5件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解决6.8万人安全饮水问题。治理水土流失40平方公里,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及高标准农田建设3.42万亩。加强电力供应保障,实施农网改造6753户。
民生保障方面,排除D级危房2万平方米,实施薄弱学校改造项目51个,新增校舍面积4.2万平方米。千方百计织好民生保障网,确保财政投入民生事业资金稳步增长;新增就业岗位4000个,实现创业带动就业3500人。努力扩大五大保险覆盖面,推进养老并轨改革,确保综合参保率达97%以上。改造棚户区156户、农村危房3000户。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完成4个公办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1个民办养老机构建设。
财税金融方面,主动适应财税政策调整,深入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强化税收征管,规范支出管理,创新金融服务,切实提高理财能力和融资水平。建立收入征管县乡联动机制,完善激励考核办法,做好重点税源监控,强化零散税收征管。深入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科学编制预算,严格执行预算。积极搭建银政企合作平台,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加大对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积极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深入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创建工作,完成营上信用镇创建。推进民营金融机构培育发展试点工作,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拓宽融资渠道。
生态文明方面,认真贯彻执行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强化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治标治本多管齐下,努力建设天蓝、山绿、水净的美丽富源。抓好治污减排,确保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2%、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3%。强化资源节约,将14户重点用能企业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120万吨标准煤以内;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完成5000户农村新型能源建设;完成《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禁止和取缔县城周边“五采”行为;实施低效林改造、陡坡地治理等营造林工程6.3万亩,力争森林覆盖率达45%。(袁兴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