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宣威玉米全面进入成熟期,丰收已成定局,通过田间测产万亩片亩产800公斤,宣宏2号亩产达1040.9公斤,全市130万亩玉米平均单产可达400公斤以上,总产达5.2亿公斤,实现丰产。
今年宣威秋粮能够克服旱情等灾害,取得良好形势,主要得益于五个方面的原因。
立足早字当头。入春以来,组织市乡干部和科技人员,将公路沿线、粮食优势区等水肥条件好的地块规划为玉米成熟技术模式攻关示范区,备足良种、化肥、地膜、农药等农资,满足春耕生产需要;采取灌渠通水、灌桩放水、机电抽水等方式,蓄足春耕用水;认真宣传玉米早播受旱,促蹲苗、育壮苗、避秋旱、夺丰收的经验,以玉米模式攻关样板为抓手,组织动员群众提前翻犁冬闲田地,搞好整地理墒,抢抓墒情及早播种,全市玉米种植于4月5日大面积结束,播种进度和科技覆盖率达到宣威最好水平。
力推集成技术。强化技术集成攻关,集成推广耐密中晚熟品种+地膜覆盖+抗旱塘(沟)播+测土配方施肥+玉米套豆或玉米套马铃薯+病虫害综合防治+培肥地力等技术模式,将成熟技术进行集成组装,对生产要素、科技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做到良种、地膜、测土配方专用肥、湿直播、间套种、集雨栽培等科技措施集成组装到同一地块,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机耕、统一品种、统一节令、统一规格、统一病虫害防治,最大限度挖掘技术增产潜力。一是样板示范。举办各级样板50片,其中:部、省、市级整建制粮食高产样板45片,部级玉米成熟技术集成推广示范样板5片,全面开展模式攻关竞赛活动,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二是推广抗旱集雨技术。对水源条件好的地块推广育苗移栽、黑膜覆盖,水源条件差的推广半膜双垄塘播抗旱集雨栽培技术。播种前,对育苗移栽地块将墒面做成w型(二个墒沟低、三个墒间高);湿直播地块将墒面做成“U”型(周边高、中间低),规格为塘宽20厘米、塘深15厘米,降水时能将禾苗周边雨水集中到玉米苗上。据测算,采用塘播覆膜种植的玉米,只要有10毫米的降雨量就能透根,雨水利用率比常规种植提高了1倍多,收到了“蓄住天上雨,保住地下墒,方便人工浇”的良好效果,亩产量比常规种植增产50公斤以上。三是推广黑膜覆盖。让玉米穿上防蒸保湿衣,发挥黑膜覆盖积温高、杂草少、保水保肥效果好的优势,同时提供覆盖黑膜减少了化学除草剂的使用,降低了土壤污染。四是推广耐密高抗品种。玉米主要推广高产、高抗、优质的“宣黄单4号”、 “宣宏2号”,套种的马铃薯推广“宣薯2号”、“丽薯6号”。五是推广间套种。发挥天变大、地变宽的高矮间种效能,增加播种面积,利于轮作,减少病害,以丰补歉,收到“双保险”效果。玉米马铃薯四套四种植和玉米套豆二套二种植,播幅分别为4米、2米,玉米密度分别为3500-4200株,划线理墒,行向与公路垂直,增强通风透光能力。六是加强田间管理。切实抓好间苗定苗,达到合理密植;强化测土配方专用肥推广,早施苗肥,巧施追施,满足生长发育需求;做好田间除草培土,改善土壤和行间通透性,降低田间湿度和涝渍危害;强化植保,大规模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努力实现“虫口夺粮”。
着力破解瓶颈。一是实施良种战略。狠抓技术瓶颈攻关。建设年生产1000万公斤的玉米良种研发中心和年生产3000万粒脱毒种薯的马铃薯良种研发中心,制定良种研发奖励制度,推进校企联合、开展商品化育种,提高良种研发进程。二是建立新品种展示园。设立“田间考场”,引入省内外育种企业推介的200多个优良品种和栽培技术,集聚力量,合力攻关,推进良种良法配套。三是推进全程机械化。利用购机补贴政策,实施了作业补贴,推进了玉米、马铃薯机播机收全程作业,促进农机、农艺融入,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四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组建种粮合作社,培育种粮大户,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吸纳外出务工人员土地,实行联户经营,加快了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进程。
切实加大投入。加强政策引导,全面落实粮食直补等各项惠农政策,及时兑付中央、省各项补贴资金2.3亿元,发放农贷资金10.4亿元,有效缓解农资价格上涨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市乡财政投入模式攻关和科技增粮资金600万元,整合高产创建、地膜玉米等项目资金1400万元,对5片玉米成熟技术模式攻关实行物化补贴,每片补助40万元;对45片旱粮高产样板每片补助25万元,并对模式攻关片进行免费机耕,发挥集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