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五项措施积极防治地质灾害
2014-06-19 10:37:07 来源:宣威政府网
根据云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划分,该市为地质灾害易发区,具有点多面广、频发、难治等特点,灾害分布密度为东部、东南部和东北部较多,西部和西南部相对较少,灾害强度为东部、东北部较强,西南部和西部逐渐减弱,其中双河、阿都、杨柳、乐丰、倘塘、普立、文兴、格宜、田坝、海岱、东山是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目前,该市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311 处,其中滑坡262处、地面塌陷39 处、崩塌5处、泥石流5处;全市受地质灾害威胁有15328户4.66万人,潜在经济损失约4.06亿元。
该市始终坚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个环节,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不断加强我市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建设,使全社会地质灾害防范意识逐步增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一是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根据人事变动,及时调整充实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人员和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及各专业应急小组,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地质灾害的防治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该市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对各乡(镇、街道)绩效考核内容,要求各乡(镇、街道)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乡(镇)长对本行政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及站所负责人对行政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体负责。同时,在汛期不定期地召开国土、气象、防汛等部门防御工作联席会议,加强沟通协调,密切配合,形成地质灾害防治合力。市国土资源局作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的职能部门,每年均与各乡(镇、街道)签订年度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书,层层落实防治责任,真正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二是加强制度建设,落实各项措施。年初对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一次全面排查,在此基础上编制《宣威市地质灾害年度防治方案》,对重点地质灾害的乡镇、村民委员会,以及易发生地质灾害和存在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方重点防治,认真执行汛期值班制度、险情巡查制度、灾情速报制度、层层负责制度;每月按时召开安全生产风险评估预警会议,由各乡(镇、街道)整改落实上月地质灾害隐患,评估预警本月地质灾害防治;加大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查力度和监测次数,对新增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时划出危险区,设立警示标志,并且编制防灾预案,确定防灾责任人、监测人,明确预警信号,撤离路线,将防灾明白卡发放给受灾害威胁的村民,做好相关的防灾避灾知识宣传工作;对地质灾害危险区,实行全天候的专人监测,及时掌握隐患点的变化情况,必要时采取应急避让措施,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汛期,不定期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督促检查,深入灾点实地查看,检查隐患点防灾责任、监测落实的情况、受地灾威胁的村民对灾害的认知度、地灾治理工程进展情况及各项工作制度的执行情况,对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在汛后,再组织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核查,为下年度地质灾害工作安排部署作前期准备。三是开展防治宣传,提高防灾意识。每年都要充分利用 “4.22”地球日、“5.12”防灾日、“6.11”安全生产日、各乡镇赶集日发放地质灾害避险明白卡及宣传资料,在城区、乡镇利用图片、专刊、现场讲解等形式向公众进行地质灾害常识以及地质灾害前兆特征、地质灾害防治有关政策的宣传;每年定期开展一次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全面提升基层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和能力。四是建立群测群防网络,完善预警体系。建立市、乡(镇、街道)、村、组的四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将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全部纳入防灾网络,且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均编制防灾预案,向村民发放“地质灾害避险明白卡”;防灾、监测工作具体落实到乡(镇、街道)、村、组、责任人和监测人,让各监测责任单位和个人做到任务清、责任明,一旦有灾情发生,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防范;该市国土资源局与气象、水利、交通等部门加强合作,建立信息共享和会商机制,根据降雨趋势等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做出预测判断,共同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通过电话、手机短信等途径发布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让受灾害威胁的群众及相关责任人收到信息,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避灾减灾措施。同时,抓好矿村共建,明确矿山地质灾害治理责任,及时治理因矿山采掘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五是加大投入力度,开展地质灾害治理。该市多方筹集资金进行地质灾害治理,每年安排150多万经费对因地质灾害搬迁的群众给予补助,同时,通过地方筹集、上级补助、项目申报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对地质灾害点进行治理。“十一五”以来,共整合资金5840余万元,用于地质灾害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