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动态 > 正文

宣威市2个品种和3项技术入选云南省2014年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2014-05-13 16:49:00   来源:宣威政府网   
       2014年4月4日,云南省农业厅下发《云南省农业厅关于发布2014年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一)的通知》,发布了2014年79个主导品种和38项主推技术,宣威市选育的“宣黄单4号”、“宣薯5号”和总结推广的玉米“W型”高产栽培集成技术、马铃薯高垄双行栽培技术、玉米间套种技术入选。
       “宣黄单4号”是由宣威市种子公司于1998年选育、2005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杂交种玉米品种。该品种株型半紧凑,果穗筒型,穗轴红色,籽粒金黄色,硬粒型,较抗玉米大、小斑病,丝黑穗病和穗粒腐病,耐旱、耐瘠,活杆成熟。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为佳,一般纯种最佳密度为3000-3500株,适宜昆明、曲靖、楚雄、昭通、大理、丽江、文山等地区种植。亩产达600—700公斤。  
       “宣薯5号”由宣威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选育,于2012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属中晚熟品种,生育期112天,株型半直立,开花繁茂,结薯分散,块茎大小整齐,薯块长椭圆形,薯皮麻,芽眼浅、少,浅黄皮带紫色芽眼,薯肉白色,大中薯率为77.83%,抗晚疫病,薯块品质优良、食味上等。经多年试验种植证实,该品种适宜云南省马铃薯春作区种植,区域2年10个点平均亩产2904.6公斤。  
       玉米“w型”高产栽培集成技术,是宣威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于2010年初,针对当时百年难遇的冬春大旱,常年土壤耕作层浅,春季干旱少雨,种植节令早,种子出苗困难等因素提出的,该技术是在玉米播种墒面开1个“W型”槽,在膜面上形成2条沟,使天然降水通过集水面聚集于播种沟内并沿播种孔下渗到玉米种子或根系周围,增加膜下墒情,达到最大限度蓄纳雨水、保墒和集水渗灌的作用。这样在遭遇严重的干旱情况下,只需10mm左右的小降雨,通过膜面汇集到播种沟内,就能满足玉米正常出苗,对天落雨利用率能提高50%左右,有效解决宣威市因春旱严重影响玉米播种出苗的问题。该技术亩增产150-200公斤,增幅20-30%,适宜云南高寒、冷凉、干旱半干旱地区推广应用,该项技术成果及应用达到省内领先水。宣威市推广该技术在2013年度荣获云南省农业厅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
       马铃薯高垄双行栽培技术,实行宽窄行种植,把宽行的土培到窄行上,使窄行形成熵,熵高出25厘米以上,每垄种植2行马铃薯的种植方式。有利于马铃薯出苗、薯块膨大、通风防涝,可减少马铃薯发病率。该种植技术较常规种植可增产20-40%,每亩可增收鲜薯200-400公斤,该技术适宜云南山区半山区推广。
       玉米间套种技术能充分利用种植时间和空间,“把天拉长,把地加宽”,有效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最大限度发挥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优势,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粮播面积。多年来实践证明,玉米间套种比净种一般增产10-25%左右,每亩可增产粮食50-100公斤。玉米间种豆类适宜全省推广种植,玉米套马铃薯适宜我省滇东北、滇中、滇西北等地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