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源县新农村指导员积极发挥“七大员”作用
2013-12-31 10:56:45 来源:富源县
今年来,富源县委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委的安排部署,下派了184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其中省、市选派77名,县级选派107名,分别于2月底和3月中旬驻村开展工作。驻村以后,各位指导员紧紧围绕“访民情、抓落实、办实事、强组织、谋发展、促和谐”六项任务,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着力点,切实履行好“七大员”职责,扎实开展工作,真正发挥新农村建设中指导员基础与关键作用,为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当好“政策法规宣传员”。一是各工作队和指导员采用会议传达、发放资料、张贴标语、编写板报等手段,有针对性宣传党和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各级党委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举措,特别是宣传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意义及涉农措施,组织村民学习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给群众带去政策和科技致富信息。二是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群体的需求,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诸如新农合、新农保、农村义务教育、农业生产、农村低保、危房改造、农机具补贴等政策进行宣传解释、答疑释惑,让群众和基层干部真正了解中央和上级党委、政府的政策措施,使这些政策、措施转化成群众的自觉行动,落实到生产、生活中。全县指导员组织和参与举办村民培训班、各种形式政策宣传会议1000余次,参与群众达10万余人次。
当好“村情民意调研员”。指导员驻村后,真正把自己当成了村里的人,把村里的事当成了自己的事,采取进村入户走访群众,与村、组干部和群众座谈、交流等方式,广泛开展调查研究,迅速掌握村情民意,做好群众的“村情民意调研员”。主动接触群众、融入群众,全面了解驻村基础设施建设、生产生活、乡土民情、民风民俗、群众思想动态等情况,深入农村生产建设第一线,深入农户了解村民想什么、做什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从群众最“盼”、最“难”、最“怨”的事情做起。通过深入调研,基本掌握第一手资料,较好地了解了各村的基本情况,摸清了各村新农村建设发展瓶颈及制约因素,并提出解决的对策和建议,向所驻村“两委”提出合理化建议1000余条,采纳550余条,围绕高原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及基层党建工作撰写心得和调研报告217份,工作日记4735余篇,为工作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当好“矛盾纠纷调解员”。驻村指导员积极配合所驻村(居)委会,严格按照党委政府综治维稳工作要求,严格落实“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挂钩、谁负责”的原则,积极配合村“两委”干部,采取专题培训、以会代训等方式加强村级综治员、村民组长业务培训,不断提升业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法律意识。参与排查调处各类社会矛盾,协助抓好安全生产、禁毒防艾、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适时走访群众,及时发现矛盾纠纷,第一时间深入群众抓好了解、做好思想引导、搞好政策宣传、强化矛盾调处工作,注重加强村民素质教育,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农民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良好风尚。全县指导员共参与成功调解矛盾纠纷700余起,确保了全县的社会和谐稳。
做好“富民强村服务员”。一是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村委会、村民小组和不同农户的问题,按照新农村建设总目标的要求,找准优势,克服劣势,找准本村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及时了解上一批指导员开展的工作情况、工作进度,成竹于胸,不断完善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为当地经济发展出谋划策,督促项目落实。二是围绕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建设,以农业庄园建设为载体,重点抓好云南东恒集团、信发牧业、佳品蓝莓3个庄园建设,结合各地的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培植、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着力培育“一村一品”,有计划、分步骤地去争取、去发动广大村民,采取有力措施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水平,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给农民群众带去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效。三是结合驻村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紧紧依托派出单位优势,围绕群众所需、所盼,各显其能,着力抓好抗旱保春耕、抗击冰雹灾、防洪度汛、护林防火、计划生育、烤烟生产收购等各个阶段的中心工作,充分发挥人缘、部门优势,把基层的问题向单位和上级反映,积极到相关部门去协调要项目、要资金,努力帮助所驻村解决群众最急、最盼的事,竭尽所能改善民生。全县指导员积极争资金、跑项目,落实项目73个,争取配套资金4088万元,协调抗旱资金314万元,为富源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平稳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四是积极倡导文明新风,教育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抓好所驻村的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帮助建立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做好村庄的绿化、美化工作。按照“一事一议”的要求组织、发动群众积极筹资和投工投劳,千方百计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抓好所驻村村容村貌整治,不断优化人居环境。
做好“安全生产督查员”。农业生产是农村生产发展的重要支撑,农村生产要发展,必须把好安全关。我县指导员牢记“安全第一”这一观念,围绕农村生产生活领域中涉及的安全问题,切实加强安全监督检查。一是在各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派出单位的支持和干部群众的配合下,广大指导员身先士卒,积极参与春耕生产、抗旱救灾,奋战在抗旱一线,宣传抗旱政策、措施,动员群众积极开展生产自救。二是突出抓好道路交通安全,督促加快改造农村道路基础设施,防止发生群死群伤安全事故。三是突出抓好农村村寨和森林防火工作,排查火灾隐患200余次,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四是突出抓好农村食品卫生安全,把握安全监管的薄弱环节,提高农村食品卫生安全水平。着力筑牢安全防线,突出重点加以整治,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安全环境。
做好“民主制度监督员”。指导员驻村后,充分发挥制度建设监督员作用,固本强基,从完善制度建设入手,帮助村“两委”认真研究村级管理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实际需要,提出完善制度建设的意见建议。为着力提高制度的科学性、系统性、权威性,协助镇党委政府及村“两委”加强组织班子建设、基层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督促村“两委”班子理清工作思路,制定工作目标,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提高行政水平,规范管理村级事务,通过规范党内组织、村务公开、财务管理等规章,促使村级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把监督建章立制工作纳入标准化管理,为构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用制度管权的有效机制奠定了基础。
做好“组织建设督导员”。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一切工作的基础,要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我县驻村指导员抓住这个关键,在当地党委领导下,认真调研了解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分析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动向,紧扣强组织,聚力量的要求,狠抓党组织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结合作风转变年活动的开展,当先锋、作表率,努力推动基层组织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继续开展“四群”教育,提升农村党员干部素质和致富能力,增强基层组织活力。全县184名指导员有122名担任各村常务书记,直接参与基层组织建设管理,不断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切实加强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督促、检查、指导,有效推进基层组织建设。
2013年下派的184名指导员中受省级表彰优秀指导员4名,先进派出单位3家,市级表彰优秀指导员20名,县级表彰优秀指导员29名,先进派出单位8家。(陈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