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碌乡紧密结合山区乡情实际,以“五建五促进”为载体,以提高群众满意度为目标,努力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积极建设服务型党组织。
一是建立健全党组织共联机制,促进基层组织建设一体化。雨碌乡从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着手,狠抓基层组织建设。一是联点共建。实行乡领导联系村,乡直(属)单位(部门)联系村的党建工作制度,该乡11名乡领导、116名干部与13个村委会结成了共建对子。二是组织共建。根据党员特点、特长和从事产业,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优化设置了小铺村党支部、腌菜产业合作社党支部等党支部。三是活动共联。共建单位与联系村每季度确定一天作为集体活动日,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共同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交流总结共建工作情况,研究制定下阶段共建工作计划。通过共同开展活动,拓宽了基层干部的工作思路,提高了共建双方的合作水平。
二是建立健全党建资源共享机制,促进资源配置一体化。为了科学整合党建资源,雨碌乡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深入挖掘,力促党建资源配置一体化。一是统筹人力资源,促进人才流动。,该乡坚持每年选派10多名优秀干部到基层担任驻村干部,选派机关干部到村委会挂职,负责新农村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等工作。此外,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外出务工人才回乡创业,建立了成富腌菜厂等3个企业,引导10余名致富能人加入村干部队伍,提高了村级组织带富能力。下大力气做好大学生村干部的管理,引领他们积极发挥作用。二是统筹财力资源,促进经费向农村倾斜。近年来,该乡筹集了上千万元经费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资130万元,新修村组公路18.5公里,新建村庄道路1576平方米,完成投资70万元的抗旱应急工程4件,投资120万元在小铺村、白彝村新建文化活动室2所等。三是统筹部门资源,促进部门优势发挥作用。该乡各党组织充分发挥政策、信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优势,为全乡13个村制定了经济发展规划,引进竹柳、红提等种植项目,为农村共建单位提供了大力支持。党的建设组、规划建设组、产业促进组、社会保障组等十大工作组积极履行工作职责,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是建立健全教育管理共抓机制,促进党员队伍建设一体化。为抓好全乡党员的教育管理,该乡一是建立了流动党员双向管理机制。设立了流动党员服务站13个,完善了流动党员动态信息库。采取外出党员行前登记、定期联系、双向报告等措施,实现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和服务,做到对流动党员思想上关心、生活上帮助、就业上扶持、家庭上照顾。二是利用媒体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充分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党建短信平台、雨碌党建网等媒体,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三是加强基层党员培训工作。该乡组织人员到村开展政策法规、实用技术培训等各种培训班、讲座200场次,累计培训党员群众2000多人次。
四是建立健全激励帮扶共进机制,促进党内关爱一体化。为充分体现党组织对党员的关心和帮助,该乡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党内关爱力度。一是完善基层干部激励保障机制,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职村干部和退休村干部工资连续增加。同时,每年评比表彰一批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划拨一定数额的党费用于慰问生活困难党员和老党员。二是建立“机关帮基层、先富帮后富”的互帮互助机制,建立“帮扶联系卡”制度。该乡机关、单位党组织和党员为帮扶对象提供资金、物资等折款30多万元。三是加大党内关怀力度。各级党组织走访慰问党员200多人次,解决实际困难300多个,通过党建短信平台发送慰问短信及生日祝福短信等2000多条。
五是建立健全全面发展共推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雨碌乡坚持以党建促发展。一是积极实行产业带动、市场推动策略。各级党组织积极引导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与农村的土地、资源、劳动力优势等有机结合,引导成富腌菜厂等多家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农户”等形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二是加大民生工程建设力度。该乡修建了雨碌到白彝、马桑坝到阳山等20余条公路,修缮了幸福渠、双红堰等水沟灌溉渠道,兴建了10多个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完成了一大批为民办实事项目。三是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积极推行民主议事决策制度,深入推进基层民主;推行普通党员旁听党代会,进一步深化党务公开。四是各基层党组织妥善处理群众利益。对于农村征地、环境污染、农民搬迁等引发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各党组织积极做好工作,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和谐。
通过建立健全五项机制,雨碌乡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成效明显,服务型党组织发挥出“1+1>2”的强大合力,党建资源进一步合理分配,党员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党建激励帮扶关爱机制进一步完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加快发展步伐。赵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