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多措并举发展民族教育
2013-11-08 09:55:00 来源:宣威政府网
宣威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山区农业市,居住着汉、彝、回、壮、水、白等25个民族,总人口150万,其中少数民族10.5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7%。目前,全市共有民族学校29所,少数民族学生2.1万人,占全市学生总数的7.2%。近年来,宣威采取一系列有力举措,进一步完善办学体系,不断创新民族教育的新路子、新方法,从而促进民族教育与各类教育均衡发展。
近年来,宣威各级政府千方百计筹集办学资金,干部群众积极捐资助学,少数民族地区基本新建了教学楼,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教育主管部门定期组织人员深入民族贫困地区调查、了解、指导,帮助学校加强内部管理、教研教改,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民族地区的教育教学管理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得到明显提高。
招生工作中,宣威市在坚持“相对就近,划片招生”原则的基础上,对全市少数民族子女要求到少数民族学校就读的,允许跨片区上学,满足其入学意愿。此外,对于外来人员中的少数民族子女,有意愿到民族学校就读的,也一律给予妥善安排。同时,以“双语”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坚持开展各种民族特色教育活动,抓好民族学校的内涵发展,将民族学校纳入管理,抓课改、抓质量、抓特色,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受教育水平。
宣威对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照顾。除动员社会力量帮扶救助贫困学生外,宣威民族中学就读的农村少数民族学生在享受国家政策补助外,每人每年由市财政再补助150元。通过“两免一补”等优惠政策的落实,宣威少数民族地区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受教育的权益得到了保障。
在加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同时,宣威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齐上足课程,并结合学校实际,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通过主题班会、升旗仪式、团队活动、专题讲座、民族歌舞比赛等,寓民族团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不断增强学生对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了解,增强各族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针对民族地区教师难分配、留不住的实际,宣威市对教师培训、毕业生安置等方面的工作作了认真调整。通过定向招生、委托培训、在职进修、提高待遇等措施,在民族地区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到目前为止,全市有少数民族教师748人。
在稳步推进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同时,宣威还采取一系列措施,狠抓民族地区的扫盲工作。针对民族地区文盲多、居住分散的实际,采取市、乡、村、校结合,分片包干,集中考试的办法,使民族地区的扫盲工作持续有效地开展。2013年全市少数民族非文盲率达92.5%,少数民族人口文化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同时,结合少数民族生产生活实际,积极开展各种短期培训,使少数民族群众走上科技致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