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动态 > 正文

神奇的石龙

2013-10-11 15:19:27   来源:曲靖日报   
   《马龙州志》记载,清初马龙州辖四乡一所,马龙区纳章镇石龙村当时叫“发跨”村,属于东安仁乡。“发垮”由彝族语言音译而来,意为“坐在石头上的村子”。发跨村后边有一条石脊,长几百米,风化后犹如鱼鳞,故改名“石龙”。
 
  石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民间传说极多。
 
  村东边水库里早先有个会出水的石头,有点像国外的雕塑小尿童(村人俗称之为“小雀子水”),淌出的水非常清,后来被人盗走,据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被同县的水海子村一家大户镶在房屋的山墙里。为什么一个神奇的石头会流水不止?是美丽的传说还是有实物可证,现难以考证。该水库边尚有先民铁炉或炭窑遗址,炉(窑)基为红粘土、酸白泥等烧筑成,十分坚硬。先民垦殖于斯,筚路蓝缕,于此可见一斑。
 
  村西白龙潭,历史上水大且灵。潭边过去有白杨树、山铃果树(也叫野山楂)各一株。白龙有一次到寻甸下白雨(就是雨夹冰雹),毁坏不少农作物,人们就请法师寻找到白龙潭,施咒用羊血圈潭,用锅压龙潭。当时山铃果纷纷掉下,顺着水流走,此后树也死了。潭水日渐稀少,每年有一段时间水特别脏,锈迹斑斑,传说白龙被镇住每年生病时水就如此。多年后,村民清除潭中的淤泥,竟发现了铁锅残片。小时候见过那棵白杨树,很高很大,树上有枯洞,常有白蛇出没其间。
 
  村南有寺头山和大石洞。
 
  寺头山至今尚存明朝万历年间竖立的“阿弥陀佛”碑一块。该碑三教(儒教、佛教、道教)并存,上有“阴阳鱼”图,“日月”同辉图,“否”卦图,碑文阴刻,内容为发跨村三教庵四至界限,施主姓名及布施的钱粮、田地数额等事项。施主中有生员高万仞、杨如兰,他们十有八九就是本村人氏。清朝早期马龙州每年额定廪生三十名,有明一代也大致如此,甚至更少。弹丸荒村有两位秀才,难能可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本村高分团及月望村杨议长(即杨老举子)曾在大石洞藏过细软,乖撒(音)兄弟劫杀守门洞的团丁,掠财而去。这给大石洞增添了不少神秘气息,令人向往。大石洞弯弯曲曲,怪石嶙峋,难以穷尽。每年春节总有村民入洞探幽,年年如是,乐此不疲。
 
  村北小坡山垭口一块大石头上有个凹坑,下江人在那取走一个宝,至今匣迹清晰可觅。下江人就是长江下游的人,也就是今天江西、安徽、江苏一带的人。过去听老人讲这个故事,总不明白什么叫“下江人”。实际上,下江人取宝的时候,石龙人有几个不是下江人的同乡呢?
 
  村中有个叫“小坡脚”的地方,过去有棵棠梨树、山铃果树。当时村中人烟稀少,夜黑风高之时,人经过此地,有时会听到鸭子的叫声,甚至感到鸭啄脚后跟,令人毛骨悚然。据地师言,这里风水好,有五色石子,故灵异。
 
  石龙人耕读传家,民风淳朴,由来已久。高氏先人在村中留有一座大宅院,大门上有龙凤匾,俗称“花大门”,可惜现已损毁。而另一座大宅院大门瓦檐上依稀有莲花瓦当,十分古朴。一户人家还发现一块长方形木牌,上有“光绪……”字样,可能是雕版之类。
 
  石龙村民在饮食、语言、民俗等方面北方文化痕迹明显,但也夹杂少数民族文化余韵。
 
  石龙村出产荞丝、洋芋片。王懋昭在《续修马龙区志》中说甜荞、苦荞“县产较别属颇丰,人民多以之为荞丝,亦滇中时品也”。蕨菜、棠梨花、老百花(即白杜鹃花)等野菜经漂洗、浸泡后也可炒食。杨梅、梅子等野果可以果腹,其中成熟的杨梅去核后将果肉装入碗中,再加少许泡石灰水,大概是酸碱中和一下,味道很好。麦子成熟时,孩童会偷食马桑树果,未熟的呈鲜红色,成熟后变为紫黑色,吃多了会中毒。村里红白喜事时端菜的案就是成语故事“举案齐眉”中的案。
 
  村民们讲的话在字典里也可找到。“生火”叫“笼火”。“总共”叫“拢共”。骂人为“牲口”,言其行为不当,似牲畜或卑微低贱如奴隶也。把“鞋子”叫做“孩子(音)”。“病了”就说“(自己)疼了”。姻亲平辈之间,互称表哥、表妹等。说什么和谐、适宜,则说“顺顺序序”。骂别人自称“祖公”。骂人“吃球”(估计源于“吃干糗”,即吃干饭,久而久之有骂人意)。骂小孩为“小军犯”。老人称月亮为“太阴”。骂人吃多了为“肿脖子”。 为别人服务叫“服侍人”。把猪血叫做“旺子”。食物如腊肉时间长了说它有“哈喇味”。把小孩叫做“小小”。把男巫叫做“端公”。说“偏偏”为“偏生”。划拳说“逄着就来”(其中“逄”字意为“遇着、遇到”,在文言文或古人名字中常出现)等。过去治病奉行“神药两解”,即一边吃药打针,一边会找师娘婆(即女巫)算命化解,或“竖筷子”等。据说过去村中有老人会“放阴”。上网一查,“放阴”确有其事:湖南的某个村子流传着一种与阴界交流的方法,名曰“放阴”。“放阴”由阴师操纵,阴师和巫师有些类似,他们可以用某种咒语把活人的灵魂从躯体里赶出来,并把它吹放到阴界去……晚上在户外给先人、神灵祭祀,将饭菜置于地上叫“泼水饭”。
 
  晚上围坐在火塘边,主要就是听老辈人讲毛野人、饿雀和雇工、粗糠宝等民间故事。饿雀和雇工的故事很凄凉。从前有个男人的妻子生了个儿子就死了,男子又续弦,又生了一个儿子。后娘对亲生的好,拿生荞给他种,拿熟荞给原配所生之子种。后来,种熟荞的饿死,变成一只鸟,天天叫“饿!饿!饿!”种生荞的大丰收,要雇工,死后也变成鸟,天天叫“找工、找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石龙山高林密,动植物资源丰富。村西入村口石岩上有一株麻栎树,有三百多年,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枯死。村北藏龙山,为马龙东南最高峰,山荔枝(俗称“鸡嗉子”树)、橡栎树、水冬瓜、青松、嗑松、杜鹃、荆棘、杨梅、蕨菜等随处可见。村中过去酒房旁菜园边有棵小桔果树,树大几尺,叶子葱绿,花开结蒴果,十分漂亮,不知其学名为何?过去人们种植椶皮树(即棕榈),割椶织蓑衣,即“独钓蓑笠翁”之“蓑衣”。
 
  小时候住在一个大院子(俗称“高院坎”)里,几家人同住一院,早晚时锅碗瓢盆之声不停,柴米油盐之味四溢。该大院门前过去有一排柏树,还有一棵紫薇树。那时不知道这就是紫薇树,大家叫它精屁股树,因为其树干光溜溜的。彭竹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