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主题分类: 卫生、体育\体育
发文机关: 曲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1-11-26
标  题: 曲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曲靖市教育体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发文字号: 曲政办发〔2021〕52号 发布日期: 2021-11-26 16:08:00
主 题 词:

曲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曲靖市教育体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直各委、办、局:

《曲靖市教育体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曲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1126

    (此件公开发布)

 

曲靖市教育体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目      录

 

第一章  发展基础......................................................................8

一、成绩和经验..........................................................................8

(一)党的建设全面加强..........................................................8

(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成效显著.........................................10

(三)教育事业发展成效显著.................................................11

(四)体育事业发展再创佳绩.................................................20

曲靖市教育事业“十三五”时期主要指标完成情况.............23

曲靖市体育事业“十三五”时期主要指标完成情况.............24

二、困难及问题.........................................................................25

三、挑战与机遇.........................................................................28

第二章  发展思路.....................................................................29

一、指导思想.............................................................................29

二、基本原则.............................................................................30

(一)坚持党的领导.................................................................30

(二)坚持服务人民.................................................................30

(三)坚持优先发展.................................................................31

(四)坚持改革创新.................................................................31

(五)坚持依法依规.................................................................31

(六)坚持协调发展.................................................................32

三、主要目标.............................................................................33

曲靖市教育事业“十四五”主要指标.....................................33

曲靖市体育事业“十四五”主要指标.....................................33

第三章  发展任务.....................................................................34

一、切实加强党对教育体育工作的全面领导.........................34

(一)加强党建首位引领.........................................................34

(二)加强基层党建工作.........................................................34

(三)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35

(四)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和统战工作.....................................36

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37

(一)构建各级各类教育一体化的思政工作体系.................37

(二)构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升教育教学体系.................38

(三)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体系.................43

三、建设高质量教育体育体系.................................................45

(一)抓实学前教育,向普惠普及要高质量.........................45

(二)抓好义务教育,向城乡一体化发展要高质量.............47

(三)做强普通高中教育,向优质辐射要高质量.................50

(四)做精职业教育,向产教融合要高质量.........................53

(五)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向提质创新要高质量.................55

(六)加快建设国际高原体育城,向特色发展要高质量.....57

四、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58

(一)完善教育体育国土空间专项规划体系.........................58

(二)完善民族教育发展体系.................................................61

(三)完善特殊教育保障体系.................................................61

(四)完善专门教育可持续发展体系.....................................63

(五)完善多样化终身教育体系.............................................63

(六)完善国家通用语言推广体系.........................................65

(七)完善教育体育安全管理体系.........................................67

(八)完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69

(九)完善本地竞技体育发展体系.........................................70

(十)完善体育产业多维融合体系.........................................70

(十一)完善体教融合一体化发展体系.................................71

五、着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队伍.............................................73

(一)着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73

(二)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75

(三)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良好氛围.....................................76

(四)提升教练员裁判员专业化水平.....................................77

(五)加强社会体育人才队伍建设.........................................77

六、大力推进智慧教育发展.....................................................78

(一)提升智慧教育基础建设水平.........................................78

(二)优化数字公共服务资源格局.........................................79

(三)完善教育信息服务治理体系.........................................79

(四)提升教育管理服务信息素养.........................................80

(五)重点培育示范引领融合创新.........................................81

七、提高对外交流合作水平.....................................................82

(一)大力开展教育对外合作.................................................84

(二)大力推进体育对外合作.................................................84

八、继续深化教育体育重点领域改革.....................................84

(一)深化教育体育治理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84

(二)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86

(三)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87

(四)深化教师招聘和绩效分配制度改革.............................90

(五)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90

(六)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91

(七)深化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改革.........................................92

(八)深化教育体育科研工作改革.........................................93

(九)深化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94

(十)深化高原特色体育发展机制改革.................................96

九、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97

(一)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97

(二)协同推进教育乡村振兴.................................................99

第四章  保障措施....................................................................102

一、加强领导,强化组织保障................................................102

二、加大投入,完善投入机制................................................102

三、问题导向,注重规划引领................................................104

四、落实责任,加大监督问效................................................104

 

 

 

曲靖市教育体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开端,是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起步期。为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委、省政府以及曲靖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全国、全省教育、体育会议精神,开启曲靖教育体育事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征程,加快推进教育体育现代化、建设教育体育强市,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第一章  发展基础

 

一、成绩和经验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教育厅、省体育局的关心指导下,全市教体系统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区域教育中心”和“建设国际高原体育城”目标任务,深化教育体育改革,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全市教育体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全面完成、超额完成了既定目标任务;“做大群众体育,做强竞技体育,做活体育产业,做优学校体育”的部署得到全面贯彻落实,曲靖市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社会足球场地设施建设试点城市”。教育体育的社会贡献力不断提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1.强化思想引领,加强政治学习和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的重要论述,2015年、2020年考察云南的重要讲话精神纳入政治理论学习的重点,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学术、进学科、进课程、进培训、进读本。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通过主题党日、“百名讲师上讲台、千堂党课下基层、万名党员进党校”等形式抓好集体学习,落实好“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和谈心谈话等基本制度督促党员抓好日常学习。

2.完善体制机制,实现组织体系科学化。市委成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成立了教育体育工委,全市形成了市、县教育体育工委直属学校和乡镇中心学校党组织中小学校党组织党小组的归口管理组织体系。全市教育体育系统现有党组织2023个,其中党委32个,党总支196个,党支部1795个,党员26200名,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全覆盖,党支部全部完成规范化达标创建。全市78所中小学被省教育厅评为全省中小学党建示范学校,8个党建案例被评为全省中小学党建优秀案例,8个学校的党组织被评为“省级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全面规范民办学校党组织建设,加大队伍建设的力度,打牢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基础。

3.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强化学校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完善教师评聘和考核机制,将思想政治表现、师德表现和课堂教学要求与职务职称评聘、评优奖励等挂钩。严格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有关规定,补充年轻干部,优化干部队伍年龄结构。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教育体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持续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工作,进一步营造了崇廉尚洁的良好氛围。

(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成效显著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立德树人主渠道建设和加强思想政治课建设。坚持课程育人、教学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管理育人、全员育人。广泛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等各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体育美育工作、抓实劳动教育和法治教育。深入开展国防和国家安全教育。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合力推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全市教体系统发挥创健全国文明城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牵头单位作用,为曲靖最终夺取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桂冠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教育事业发展成效显著

1.教育保障能力全面提高

“十三五”期间,中央、省、市累计投入116.8亿元,实施“全面改薄”、C级危房除险加固、学前教育扩容、普通高中攻坚计划等教育专项工程项目14731个。全市基础教育和职业院校校舍面积达1546万平方米,比2015年增加了45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达265亿元,比2015年增加151亿元;教学仪器设备达21亿元,比2015年增加13亿元。9个县(市、区)通过国家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验收,508所学校完成语言文字工作规范化达标建设。全市公共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每年均达100亿元以上,比2015年增长5%20162019年全市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投入累计达524.4亿元。小学、初中公用经费分别提高到650/生、850/生,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全覆盖,小学、初中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1000/生、1250/生。市直中职学校生均包干经费提高到6000/生。

2.各级各类教育发展质量全面提升

学前教育快速发展。现有幼儿园1876所,比2015年的1055所增加821所,其中,民办幼儿园1040所,比2015年的940所增加100所。2020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1.08%,比2015年的69.65%增加21.43个百分点。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7.18%20162020年累计投入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5.18亿元,新建乡(镇)中心幼儿园41所,充分利用中小学闲置校舍、村级活动场所等公共设施,通过新建、改扩建或班改幼等方式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61所,基本实现“一村一幼、一乡(镇)一公办、一县一示范”。一级幼儿园达21所,比2015年增加9所,其中一级一等幼儿园达9所,比2015年增加5所;一级二等幼儿园达6所,比2015年增加2所;一级三等幼儿园达6所,比2015年增加2所。全市50%的幼儿园(含学前班)完成了由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的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十三五”期间创建了8所省级现代教育示范幼儿园、11所市级现代教育示范幼儿园。基本建成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有义务教育学校1837所(不含教学点),在校学生79.7万人。2020年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89%,初中毛入学率达到101.11%;着力加大控辍保学力度,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从2015年的91.5%提高到99.94%,提高8.44个百分点。不断优化学校布局调整,科学调整规划乡(镇)、农村学校布点,撤并空壳小学(含教学点)284个。全市9个县(市、区)全部入列“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20162020年累计新增学位10.45万个,全面消除56人及以上“大班额”。创建了6所省级现代教育示范学校、64所市级现代教育示范学

校。

普通高中教育优质发展。现有普通高中学校70所,比2015年的56所增加14所,在校学生16.1万人,比2015年增加2.8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4.43%,比2015年的86.26%,增加8.17个百分点。深化学校办学体制机制改革,探索推动集团化或学联体办学,建立和完善优质高中与薄弱高中的帮扶与交流制度,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引领、凝聚和示范、带动作用。全市一级普通高中增至30所,比2015年增加7所。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普通高考一本率从2015年的16.58%提高到21.6%;本科率从2015年的55.62%提高到2020年的63.16%。高中教育均衡发展趋势明显,除3所市属高中外,10余所县级高中学校的高分段人数、一本率、本科率均在全省县域高中学校中遥遥领先,县域高中教育在全省的龙头地位凸显。

中等职业教育特色发展。全市共有中等职业学校33所,比2015年增加1所,中职在校生规模从2015年的6.9万人增加到8.1万人(不含技工类院校),市外生源从2015年的5800人增加到1.6万余人。毕业生首次就业率从201595%增加到98%以上;对口就业率从2015年的45%提高到75%。大力推进市县两级职教园区建设,构建起市、县、乡、村、校五级联动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推进职普融合试点。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创建了3个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全市中职学校每年面向社会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培训4.6万人次,年均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70余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0余万人次。历年云南省中职技能大赛中,曲靖市获奖人数和获奖等次均为全省第一。曲靖中职教育在全省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更加凸显。

高等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学校由2015年的3所增加到2020年的4所,高校在校生从2015年的2.6万人增加到3.9万人,增加1.3万人。成功创建曲靖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已开设11个专业,2019年招生703人,2020年招生1697人。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投资8亿元的沾益新校区建成投入使用,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投资约22亿元的马龙新校区项目进展顺利

特殊教育快速发展。全市现有特殊教育学校10所,比2015年的8所增加2所,现有专用教室10335平方米,比2015年的3988平方米增加6347平方米。现有在校学生1346人,比2015年的683人增加663人。基本形成聋、盲教育以市为主,培智教育以县为主的特殊教育体系。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9.07%,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3.99个百分点,残疾儿童入学权益得到了较好的保障。

民族教育持续发展。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大力推进民族教育持续发展。加大经费投入,努力改善民族学校办学条件,营造良好的民族教育发展环境。全市民族学校达198所,比2015年的204所减少6所,义务段少数民族在校生88798人,占在校生总数的11.14%,比2015年的79874人增加8924人。少数民族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比2015年的99.57%增加0.43个百分点。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学校83所,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开展面达100%

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民办学校健康稳步发展,全市民办教育投资总额达42.6亿元。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082所,比2015年的940所增加120所;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在校生19.62万人,比2015年的15.92万人增加3.7万人。有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559所,比2015年的103所增加456所,开展培训5.06万人次。优质民办普通高中学校已经成为全市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批优质民办高中学校有力支撑县域普通高中教育,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3.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

平安校园、法治校园、文明校园创建成效显著。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断提高。县(市、区)主城区学校、乡镇集镇所在地学校实现校园警务室全覆盖,做到人防全覆盖、技防网格化、物防配套化。全市累计建成校园警务室1201个,创新中国成立家级“和谐平安校园”5所、省级平安校园86所、市级平安校园558所。创建市级法治示范学校489校。创健全国文明校园5所,省文明校园9所,市文明校园121所。

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形成合力。结合创健全国文明城市未成年人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实地测评,印发《曲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校外培训机构清理整治专项行动的通知》,进一步建立健全部门联动体制机制,明确强化部门职能职责分工,形成未成年人校外培训机构清理整治合力,深入推进校外培训机构清理整治工作,进一步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学秩序。通过清理整治,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559所,清理取缔无证非法办学92所。

语言文字规范化成效逐年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市共组织普通话测试118931人次,分别创建5所国家级、60所省级、1357所州市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全市9个县(市、区)通过国家三类城市语言文字规范化评估达标认定,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评估实现县级全覆盖,曲靖师范学院入选国家首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重点组织开展了“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建设、语言文字基本功训练、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普通话培训、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推普周宣传活动等,积极组织参加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坚持广泛动员、跟进指导、重点提升的工作方式,组织全市中小学师生主动参与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2020年曲靖市教育体育局荣获全国第二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优秀组织奖。在全市各单位、各行业加强从业人员用字用语培训管理,不断提升从业人员整体素养,不断提高全社会语言文字使用能力水平,营造“讲普通话、用规范字”的良好氛围。

小学生课后服务稳妥开展。在麒麟区四中、北关小学、北岸小学、保渡小学、黄家庄小学等学校先行试点的基础上,出台《曲靖中心城市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在麒麟区、沾益区、马龙区、经开区主城区各小学全面开展午餐和午托工作。

学校疫情防控实现“三无”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疫情防控工作部署,坚持精准施策,群防群控,抓好抓实组织领导、宣传教育、排查统计、健康监测、物资储备、分级管控、应急演练、评估核验、错峰开学等工作,实现全市学校无医学隔离人员、无疑似病例、无确诊病例的“三无”目标,切实保障了全市广大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抗疫期间,市教体系统自主开发“全市学校抗疫情信息在线直报系统”。全市359所中小学5497个班级27.2万名学生开展网上学习,实现“停课不停学”。

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认真贯彻省、市推进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相关会议精神,结合实际,在教体系统扎实开展“垃圾全消除、厕所全达标、洗手设施全配套、食品卫生全改善、清洁消毒全覆盖、健康素养全提升”6个专项行动。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扎实推进。围绕“一年治标,两年治根,三年治本”的目标步骤,全市教体系统扎实开展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被曲靖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为“先进集体”。市教体系统社会评价逐年攀升,由2017年政府系列第43名、2018年政府系列第37名,上升到2019年政府系列第20名。

4.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加强

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有教职工8.6万人,比2015年的7.8万人增加0.8万人,专任教师比2015年的6.7万人增加0.9万人。制定《曲靖市深化新时代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骨干教师培训,累计培养培训108892人次(其中,国培33412人次、省培15999人次、市培58571人次;幼儿园园长任职资格培训910人次);开展骨干教师培训暨“名师送培”大篷车行动,分别到9个县(市、区)的26个乡镇开展送培活动,累计培训12438人。建成教育部“国培计划”中小学名师名校长领航工作室1个,云南省名校(园)长工作坊2个,名师工作坊19个,两届市级“名教师、名班主任、名校(园)长”工作室50个。评选“师德标兵”“劳动模范”“名校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云岭教学名师”“高层次人才”教学名师、特级教师、联系专家合计342人。市委、市政府表彰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乡村从教20年以上优秀教师794人。高级教师职称逐年提升,现有高级教师27234人,占教师总数的35.8%。全市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职分别达98.3%99.94%99.89%99.15%95.88%,教师学历合格率稳步提升。

5.重点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深化

深化市级机构改革统一部署和要求,成立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建章立制、明确职责,进一步增强优先发展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完成体教融合机构改革,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完成了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曲靖财经学校、曲靖应用技术学校、曲靖农业学校、曲靖工商管理学校等职业院校和职教服务中心统一归口市教育体育局管理。出台《曲靖市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意见》等改革文件,系统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曲靖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制定《曲靖市“珠源bai人计划”教育人才专项实施细则》《曲靖市第一中学公开招聘教师试行办法》《曲靖市第一中学管理服务收入绩效分配试行办法》,在市属学校推进教师招聘改革和教师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优秀教师激励机制和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创建11个基础教育集团。

6.教育脱贫攻坚实现历史性跨越

始终把教育扶贫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力抓手,聚焦“义务教育有保障”目标和“发展教育脱贫一批”路径,压实“双线四级”责任,依法控辍保学“四步法”全力推进教育脱贫攻坚6个专项行动,全力保障贫困家庭子女全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无因贫失学辍学。资助学前教育学生37.3万人次0.67亿元;407.3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免费教科书,322.9万名学生享受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19.34亿元,385.5万名学生享受营养改善计划补助20.98亿元;普通高中共资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25.45万人次2.03亿元;中等职业学校68.11万名学生享受免学费补助7.29亿元,29.25万名中职学生领取国家助学金2.97亿元;办理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20.82万人次,发放助学贷款14.43亿元。完成《曲靖市扶贫志(19782020)》教育篇章的编纂工作。

(四)体育事业发展再创佳绩

1.群众体育实现新发展

全市建成公共体育场馆1338个(大中型场馆15个),其中主城区648个(大型场馆6个)。全市各乡镇(街道)均配套建成不同规格的文体广场(中心)、健康主题公园,覆盖率达100%。全市1679个行政村(社区)配套建成文体广场、足球场、篮球场、晨晚练网点等体育健身基础设施1511个,平均每个街道建成不同规格的晨晚练网点7.8个,覆盖率达90%,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向自然村延伸。全市建成和在建健身步道、骑行道、登山步道158512.77公里。县级以上主城区利用沿江公园林带、绿地、屋顶等空间,与教育、卫生、文化、大中型商场等功能设施相融合,重点建设新增便民利民的小型健身活动中心、文体广场、健身室、乒乓球、羽毛球活动室17个、足球场626块,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1.32平方米提升到1.86平方米(主城区到达2.12平方米),在册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2600人,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94名,形成了高效、便捷、惠民的15分钟健身圈,日常参与锻炼人口大幅增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达221万,参与率34%,国民体质监测标准合格率90.1%。体育锻炼已经逐步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生活方式,机关企事业单位工间操活动广泛深入开展,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全民健身体系逐步健全。国家发改委、国家体育总局、国家足球改革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将曲靖市列为第一批“国家社会足球场地设施建设试点城市”。

全市大中型体育场馆全面对外实行低收费或免费开放,各类经营性场馆进一步改造提升,14个低收费开放。曲靖市文化体育公园有效探索建立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营”的管理模式,成为了“中国女排超级联赛”云南队主场、“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NBL)”拉萨净土队主场、“中国男子足球乙级联赛”云南队主场,成为面向南亚和东南亚部分国家运动队、中国国家竞走队、各省专业运动队的高原竞赛训练基地。承办了知名演唱会和曲靖年度车展、房展等专项活动,全面实现了天天有锻炼、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年年有大赛(活动)的目标。体育场馆低免开放管理运营创造“曲靖经验”在全省推广。城市文体公园或体育中心已经逐步成为当地城市发展的地标、全民健身的乐园、文化繁荣的窗口、产业发展的新高地,极大的提升了市民的自豪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2.竞技体育取得新佳绩

全市有市体育训练中心、马龙和会泽三个国家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承担了自行车、拳击、竞走三个项目4支省级预备队建设工作,年在训运动员500余名。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体育总局《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云南省《竞技体育“三星”工程计划纲要》,不断创造条件,勇于开拓创新,科学选材、科学训练、抓好后备人才基地和队伍建设,向省和国家培养输送了大批高水平体育人才,曲靖籍运动员蔡泽林、朱仁学、山俊、吕先景代表中国参加里约奥运会,蔡泽林获得男子20公里竞走银牌,夺得我省田径项目在奥运会上的首枚奖牌。第13届全国运动会中,曲靖小将山俊在拳击项目中获得金牌,同时也是云南拳击选手在全运史上夺得的首枚金牌。自行车运动员吕先景在2020年亚洲锦标赛山地自行车越野赛中荣获第一名,并取得了东京奥运会的入场券,是云南首位入选东京奥运会的运动员,在全省创造了连续五届奥运会均有曲靖运动员参赛的历史。在全国其他单项赛事和十五届省运会、省年度锦标赛中共获金牌730余枚,成绩喜人,为全市广大青少年树立了榜样,激发了斗志,凝聚了精神。

3.体育产业激发新活力

全市累计上报入库全市高原体育重大项目36个,总投资190多亿,其中纳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重点项目11个,重点招商项目8个。着力建立健全以“赛”育“市”和以“市”促“赛”的产业发展机制。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市文体公园国家大型体育场馆“免检场馆”,授予麒麟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称号,授予曲靖市体育训练中心、会泽县体育中学为全国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授予会泽县体育中学、马龙县竞走学校为国家奥林匹克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省委宣传部和省文化产业工作领导小组授予市文体公园“文化创意与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称号;市文体公园连续三年荣获“云南省体育旅游精品目的地”称号等荣誉,初步形成集科、医、训、教、健身休闲娱乐“五位一体”的省级和国家级高原体育示范基地。

4.学校体育发展跃上新台阶

曲靖市教体改革后,进一步集中优势资源,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实施校园体育“321”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做到学校体育全覆盖,切实把“三大球,两小球、一田径”即篮球、足球、排球3大球,乒乓球、羽毛球(或网球)2小球、l田径特色项目纳入学校体育工作中,确保每天1小时以上校园体育活动时间,让每位学生至少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真正引导社会、学校、家长、学生对体育的关心与重视,有效强化了青少年选才的训练体系和育才机制。

曲靖市教育事业“十三五”时期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

2015

2020

2015年相比

学前教育

学前三年毛入园(班)率(%

69.65

91.08

21.43

小学教育

入学率(%

99.81

99.89

0.08

巩固率(%

99.99

100.29

0.3

初中教育

毛入学率(%

101.09

101.11

0.02

巩固率(%

95.37

100.08

4.71

义务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1.5

99.94

8.44

高中阶段教育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86.26

94.43

8.17

特殊教育

入学率(%

98.61

99.07

0.46

高等教育

在校生(人)

25908

39111

13203

曲靖市体育事业“十三五”时期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

2015

2020

2015年相比

每周参与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人数(万)

193

250

57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

28

34

6

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不含学生%

88

90.1

2.1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秀达标率(%

5.4

6.1

0.7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人)

1.32

1.86

0.54

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

72

90

18

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覆盖率(%

90

100

10

公共体育场馆低免开放率(%

67

100

33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率(%

15

32.8

17.8

足球场地(块/万人)

0.24

0.96

0.72

体育社会组织数(个/万人)

0.30

0.27

-0.03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试覆盖率(%

47

60

13

县级以上全民健身活动次数(次/年)

81

100

19

 

“十三五”时期曲靖教育体育改革发展的实践证明:加快曲靖教育体育事业发展,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体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教育体育服务的职责,健全保障教育体育优先发展的机制;必须遵循教育体育发展规律,科学统筹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立德树人,以人为本,全面提高质量;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不断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治体,推进教育体育现代化建设。

二、困难及问题

“十三五”期间,全市教育体育事业发展成效显著,但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有不少差距,和省委、省人民政府对曲靖市成为云南省“副中心城市”的具体要求还有不少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教育体育资源总量不充足,事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依旧突出区域间、城乡间和校际间教育体育发展不平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体育需求与体育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内在联系尚未形成普遍共识,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的内生动力有限各类学校布局还不够合理,教育资源总量还不充足,区域、城乡、校际间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全市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为37.95%,入公办幼儿园难的问题仍然突出;义务教育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户籍适龄儿童数量快速增加,导致教育资源供给与入学需求矛盾突出,近三年主城区入学需求年均增幅超过5%,年均需增加学位2万个。学校体育设施、校园足球场地等建设有待加强。公共体育服务设施不足,未能实现城乡100%覆盖。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亟需深化,传统特色优势项目潜力发挥不够,新的特色优势项目培育不足,发展方式亟需转变。教育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的政策措施尚不完善,体育社会化水平总体不高,教育体育强市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不同程度存在。

(二)教育体育发展水平和曲靖经济社会发展在全省的地位不相匹配。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仍是发展短板,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不充分,有效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制机制需进一步健全。教育发展主要监测指标还不够理想,特别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指标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全市省一级示范幼儿园仅为1.12%,义务教育现代示范学校占比仅为3.5%,省一级一等高(完)中仅为4.3%,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体育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偏低,体育市场主体实力不强,挖掘和营销云南高原特色体育资源的能力有限,未形成具有云南特色和优势的体育产业品牌和引领企业,未能充分激发体育消费活力;体育工作与教育、科技、文娱、旅游、养老、医疗卫生、农业农村和城市发展等领域的互动不够紧密,与曲靖在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有差距。

(三)素质教育尚未得到充分发展,思政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科学的教育理念尚未牢固树立。“十三五”期间,全市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推进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但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针对当前美育、体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和国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还需找到具体抓手。

(四)人才培养有效供给不足,教育体育支撑引领创新发展不足。由于传统专业教育结构和模式较为固化,无论是已有专业的升级提升、转型改造,还是人才培养类型和教育模式的调适与改革都面临着艰难的跨越,整体上的改革仍然存在着滞后性。培育和弘扬体育文化力度不够、视野不宽、高度不够,各界对体育在推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的贡献力和重要性认知水平有限,体育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五)教育体育队伍建设尚不能满足教育体育现代化需要,教育体育投入机制尚不健全。全市教师、教练员总量不足、结构性缺编现象突出,学前教育专任教师临聘人员占75.4%,全市义务段教师编制缺口5749个,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缺口1852个,全市中小学县级以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4990人,仅占教师总数的8%等级以上社会指导员队伍12045人,仅占总数的1.9‰;全市正处在经济转型发展时期,教育投入能力有所不足。在“十三五”期间,教育投入的方向和渠道比较单一,倾斜于农村义务教育段,义务教育段的财政投入占到了教育经费支出的75%以上。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强,面对城乡二元结构的财政投入机制亟需调整。各级教育投入水平和增长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需进一步健全教育投入机制,拓宽教育投入的渠道。

三、挑战与机遇

“十四五”时期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交融,全市教育体育事业的发展要准确把握这一大背景、大变局、大逻辑,抢抓机遇,以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超前布局,加快推进教育体育现代化,服务支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

教育体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是贯彻落实《云南教育现代化2035》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明确全市“十四五”时期教育体育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任务,推动教育体育事业发展方式向高质量发展、内涵式发展转变,为2035总体实现教育体育现代化奠好基、开好局,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全市和云南现代化。

曲靖市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能的关键时期,必须不断增强教育体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教育体育“十四五”规划要推动教育体育体系与产业体系、社会体系、科技体系等有效对接,深化教育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动教育体育产业与健康、旅游、文化、科技、农业、林业、水利、工业、医疗等产业的互动融合,实现健康生活目的地、体育文化、优质教育等融合发展,进而实现相关产业的集聚发展,并进一步向区域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共建共享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加速转变。

“十四五”时期,全市人口特别是学龄人口规模结构、城乡区域结构将发生很大变化,人民群众对教育需求更为多样。教育“十四五”规划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顺应人民群众的期盼,努力在破解各级党委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上出实招、硬招,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生态,加快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具个性的教育。

在国家和云南省区域战略布局和地方发展新定位多重叠加效应影响和曲靖市建设云南副中心城市的背景下,未来五年曲靖的发展格局将发生深刻变化。教育体育发展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和挑战,坚持开放办学理念,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积极主动与区域外知名学校开展战略合作,创新曲靖“引进来、走出去”对外开展教育体育合作机制,进一步扩大教育体育对外开放,大力提升曲靖教育体育影响力,努力建成立足云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高质量区域教育中心和国际高原特色体育城。

 

第二章  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完善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坚定实施教育强市、体育强市战略,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区域教育中心和国际高原体育城建设为抓手,推进曲靖教育体育现代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着力加强教育体育系统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党的建设全过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掌握教育体育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使教育体育领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为“十四五”规划和实施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二)坚持服务人民

深入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教育体育的需求作为教育体育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体育问题,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学校体育、体育文化高质量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地区、城乡之间教育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坚持优先发展

牢固树立抓教育体育就是抓发展、谋教育体育就是谋未来的理念,在组织领导、发展规划、资源保障上把教育体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地位,把教育体育投入作为重点投入,在推进曲靖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中超前谋划、优先发展教育体育。

(四)坚持改革创新

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广泛借鉴先进经验,大胆探索实践,破除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弊端,深化教育体育综合改革,加快教育体育融合进程,充分激发教育体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为推进教育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动力。

(五)坚持依法依规

牢固树立法治理念,更加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教育体育改革发展。强化依法依规治教治体,大力推行依法行政、依法办学、依法治校、依法治体,加快推进教育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推进教育现代化提供法治保障。

(六)坚持协调发展

统筹教育体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统筹城乡、区域和各级各类教育体育事业发展,抓重点、强弱项、补齐发展短板,推动教育体育事业高质量协调发展。

三、主要目标

围绕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市和体育强市的总体任务,到2025年,初步构建曲靖教育现代化体系,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基本形成,教育结构更加合理。教育主要发展指标高于国家平均水平,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4%98%95%

各级各类教育实现更高水平普及、更有质量发展,优质教育达到西部先进水平,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高。

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全民健身更亲民、更便利、更普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45%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足球场地1.2/万人,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超过92%;青少年体育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身心素养极大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体育文化感召力、影响力、凝聚力极大提高,体育对外交往更活跃、更全面、更协调,国际高原体育城取得明显成效。

曲靖教育事业“十四五”主要指标

指标(*为支撑性指标)

2020

2023

2025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91.08

91

94

*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

87.18

88

90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9.94

99.82

保持在98左右

*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县(个)

9

(基本均衡)

1

(优质均衡)

3

(优质均衡)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94.43

95

95

*中等职业教育生师比

19.98

19

18

学前教育教师接受专业教育比例(%

80

83

85

义务教育教师本科及以上比例(%

70

75

80

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占比(%

38.35

44.6

60

现代学徒制培养比例(%

8

9

10

新增劳动力中受高中阶段教育

及以上教育比例(%

90

92

95

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年)

14.2

15及以上

普通话普及率(%

81

83

85

曲靖市体育事业“十五”主要指标

指标

2020

2023

2025

每周参与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人数(万)

250

280

300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

34

38

39

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不含学生%

90.1

91

91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人)

1.86

2

2.4

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

90

100

100

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覆盖率(%

100

100

100

公共体育场馆低免开放率(%

100

100

100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率)(%

32.8

36

40

足球场地(块/万人)

0.96

1

1.2

社会体育指导员(人/千人)

1.9

2.1

2.3

县级以上全民健身活动次数(次/年)

100

110

115

学生近视防控

全市所有中小学校每年学生近视发生率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

第三章  发展任务

 

一、切实加强党对教育体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一)加强党建首位引领

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坚持首位首抓。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切实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真信笃行。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化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坚定不移推进教育体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等各项制度,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二)加强基层党建工作

强化教育体育系统党的基层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贯彻落实上级关于教育体育系统党建工作各项制度,切实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各方面各环节。提高党建工作质量,强化党建带团建带队建。深化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推进党建与业务工作紧密融合,着力解决党建和业务“两张皮”的问题。持续开展“模范机关”创建活动,强化政治机关意识,深入进行“四风”问题整治,不断推进服务型机关建设。创新党建工作形式,推进“智慧党建”工作,推动基础党务管理“一张网”、智慧化,深入运用“云岭先锋”APP,实现党员教育信息化平台进机关、进学校工作全覆盖。继续深化“珠源红烛・育人先锋”创建活动,巩固“一校一品”党建文化品牌项目建设成果,完善民办学校、体育社会团体党组织设置,理顺党组织隶属关系,健全工作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向民办学校、社会团体选派党组织负责人、督导专员、党建工作指导员等制度。

(三)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加强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对党组织书记的教育培训,努力提升基层党组织书记能力素质。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切实将党性强、品行好、能力强的优秀干部配备到党务工作岗位,配齐配强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把基层党务工作者的培训纳入教育培训规划,不断提升基层党务工作者能力水平。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出以公心、公正无私、公道正派选人用人,以鲜明的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继续实施好机关公务员职务与职级晋升工作。重视校长队伍建设,健全校长交流、考核奖惩、培养培训等制度,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促进校长队伍专业化建设。科学制定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培养、选拔任用的措施办法,加强直属事业单位、直属学校领导的考核、管理和后备干部培养、使用。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为抓手,采取集中轮训、“流动党校”“网络党校”等培训方式,依托“百名讲师上讲台、千堂党课下基层”等送教形式,推动“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工作深入开展,全面提高党员队伍素质。认真做好党员发展工作,把教育体育系统中优秀人才吸收为党员。

(四)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和统战工作

严格落实教育体育系统党委(党组)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制定意识形态工作年度清单,强化分析研判,强化教育体育系统各级党组织的主体责任,坚决占领阵地、守住阵地、管好阵地,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教育体育系统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防范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坚决遏制错误思潮渗透,建强管好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平台,加强舆情监测、研判、报告、处置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统战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1966号),将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纳入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工作总体规划。支持和帮助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开展活动和发挥作用。坚决抵御宗教渗透和防范校园传教,落实责任清单、“十不准”“十个严禁”,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全面落实党对教材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协调机制。加强教材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推进四个教材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落实,完善各级各类学校教材选用审定制度、教辅评议制度,制度完善各级各类教材教辅管理办法,加强校本课程教材、职业院校等专业课程教材建设。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材建设队伍,加强教材建设研究。

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构建各级各类教育一体化的思政工作体系

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人才培养体系,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

强化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作用。健全完善思政课领导体系、工作体系、责任体系,强化课程育人效果,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学校思想政治课程,将德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施思政课建设体系创优行动,持续推进思路、机制、教材、师资、教法、环境创优。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基本素养,培养一批思政课教学名师和骨干教师。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以“八个相统一”为要求,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开展“名师讲思政课”系列活动,加大思政课教学教研力度,不断提升各级各类学校思政课教学质量,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打造一批“示范课堂”和精品课程,着力发挥思政课程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对课程建设、教材开发和引进、组织课后服务和社团活动等进行政治把关,确保学校教育活动的价值导向正确。建立思政课建设工作督查机制,推动学校思政课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二)构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升教育教学体系

着力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知行合一,不断深化对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认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中小学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把加强道德养成作为思政课重要内容,推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建设,培育建设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特色优质课程。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法治教育、诚信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充分发挥国防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系统开展国防教育,丰富学校国家安全和国防教育内容,提高青少年国家安全和国防意识。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以爱国主义故事、先进典型事迹等鲜活素材充实思政课案例库,将爱国主义精神和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增强广大师生的“四个自信”,筑牢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根基。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结合各学段教育的不同特点,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增强知识传授的道德教化功能,构建爱国主义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相统一的育人机制。扎实推进“书香校园”建设,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传承曲靖优秀历史文化。

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各级各类学校要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加强守则规范教育,从细微处着手,认识理解日常生活的道德规范和文明礼貌,逐步养成各种学习和生活良好的习惯。构建以绿色、环保、低碳为主题,多样化、常态化、制度化的学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体现生态文明理念,打造各具特色的校园生态文化,彰显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风貌。开展节粮节水节电教育活动,推动实行垃圾分类,倡导绿色消费,引导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热爱劳动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持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贯彻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宣传推广《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手册》。按照“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协调发展”的工作原则,进一步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计划,规范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按照国家标准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师生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服务。建立监测制度,定期开展监测和数据采集工作,形成心理健康数据库。建立学校、家庭和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协作机制,加强对未成年人等重点人群的心理健康服务。加强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辅导室)建设,每所学校至少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与督导。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名师(辅导员)工作室,积极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创新和完善心理健康服务提供方式。到2022年,实现全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室配置达标,为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奠定基础,为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学生健康成长提供物质保障。

着力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每年定期开展学生体质和视力监测,向社会发布《学生体质健康蓝皮书》。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健全完善学生近视防控体系,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近视率纳入对县(市、区)政府和各级各类学校的业绩考核评价指标,把体质健康和运动技能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力争实现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完善学校体育“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配齐配强体育师资,全面优化办学条件,强化学生体育社团建设,完善学生体育竞赛平台,夯实学校体育发展基础。开齐开足体育课,深入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切实保障中小学生在校期间每天锻炼不少于1小时。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新局面,加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青少年俱乐部建设,广泛开展校园普及性体育运动,定期举办学生运动会或体育节。完善选拔性体育竞赛工作机制,健全具有品牌引领效应的学校体育联赛体系,提升学生体育竞技水平和体育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体育考试评价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掌握12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全面落实云南省初中学生体育考试方案。贯彻落实云南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体育科目考试实施方案,组织普通高中学生参加体育科目学业水平考试。健全学校体育活动应急预案,为学校体育工作“松绑解套”。

着力强化学校美育工作。健全美育教育体系,完善大中小幼学校相互衔接,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与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补充的现代美育体系。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完善学校艺术教育和学生艺术素养评价制度,完善艺术素质测评和学校美育评价体系,构建学校、社会、家庭统筹协同的美育推进机制。制定加强学校美育工作提升学生美育素养的实施意见,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观念,培养12项终身受益的艺术爱好、会唱主旋律歌曲。配齐配足音乐、美术教师,开齐开足美育课程,创造条件增设书法、舞蹈、戏剧、戏曲等课程。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艺术展演和戏曲进校园活动。积极支持建设学生艺术社团,支持师生原创歌剧、舞蹈、音乐和影视文艺精品。开展中小学艺术教育评估考核,建立完善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校园文化建设、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融合机制。充分发挥美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中小学校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课间音乐、教室、走廊、宣传栏和新媒体平台等,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环境。

抓实劳动教育和实践育人。制定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系统强化中小学劳动教育,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丰富劳动育人途径和方式,市县两级职业院校结合自身实际有计划的通过“结对子”“大手拉小手”等形式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学前教育要引导幼儿开展富有游戏性、艺术性、创造性的劳动活动,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做好学生劳动教育综合评价相关工作;中等职业学校要结合专业实习实训,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和技术应用能力,培育精益求精的劳动态度和爱岗敬业精神;高等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不少于2学分。通过校内劳动、校外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着力构建学科教学和校园劳动文化相融合的实践教育课程体系。开好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结合推进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要求,制定学生校内劳动清单,引导学生自主制定校内劳动实践公约;充分利用中小学勤工俭学基地、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开展不同主题的劳动与实践教育活动。

(三)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体系

重视家庭教育。加强对家庭教育专业指导,引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进一步强化家长尤其是留守儿童家长的监护和教育主体责任,引导家长承担好法定的养育和教育责任。通过家委会、家长学校、家长课堂、购买服务等形式,形成政府、家庭、学校、社会联动的协同育人体系。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着力促进学校、家庭、社会各就各位、各尽其职,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更高水平的三位一体协同育人体系,构健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共同参与治理的育人环境,提升育人合力效果。强化党委、政府对育人工作的领导,把握思想政治和德育工作的主导权。发挥学校在育人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家庭、社会增强育人责任意识,提高对学生道德发展、成长成人的重视程度与参与度。落实家长在育人中的重要责任和作用,积极争取家长支持学校德育工作,引导家长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加快家庭教育工作政策设计,完善家庭教育支持体系,推动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建设,建设家庭教育优质资源库,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师队伍建设,开发家庭教育系列课程,提升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水平,密切家校合作。发挥家长学校、家委会、家长会等作用,提升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能力,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育人理念,掌握科学的家庭育人方法,落实好《家长家庭教育基本行为规范》,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完善社会参与育人机制,鼓励全社会提供资源、智力和保障等参与学校德育工作或心理健康咨询。大力度整顿校外培训机构,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和家长经济负担,把学生从校外学科类培训补习中解放出来,把家长从送学陪学中解放出来,属地主管部门建立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备案与监督制度,严禁超标超前培训,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类培训,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严格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关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共同发力管理好关系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大事和广大家长关注的“热点”事。

协调做好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等五项管理。协同培养节约习惯,采取有效措施,教育孩子从反对餐饮浪费做起,养成厉行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的习惯。参照国家和省相关文件精神,协同管好作业,作业难度不得超过国家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作业不出校门,随堂作业在校内完成,初中阶段作业不超纲,高中阶段作业不越界,科学合理设计学生作业,统筹调控作业量和作业时间,小学一、二年级不得留有书面家庭作业,小学三至六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得超过60分钟,初中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得超过90分钟;严禁布置重复性、惩罚性作业;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中小学教师不批改作业、要求家长批改作业、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作业,实现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协同管好睡眠,把家庭和学校的边界划出来,研究学校怎么配合家长的具体方式。科学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小学上午上课时间不早于8:20,中学不早于8:00;晚上就寝时间小学生般不晚于21:20,初中生一般不晚于22:00;严禁学校、教师占用学生午休时间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学生经努力到就寝时间仍未完成作业的,家长、教师不得要求学生通过熬夜等减少睡眠时间的方式完成作业;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30。协同管好手机,疏堵结合、直面差异、分类管理,禁止将手机带入课堂,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满足学生应急通话需求,还学校安静的读书氛围。协同管好读物,以推荐目录为主,教育部门注重内容把关和推荐方式的管理,具体由家长去选择。协同管好体质,强化“健康第一”理念,促进学校体育和校外锻炼有效衔接,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确保孩子们睡眠充足、健康成长,全市中小学生每年近视发生率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

三、建设高质量教育体育体系

(一)抓实学前教育,向普惠普及要高质量

健全学前教育发展机制。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办园体制和政策保障体系,加强市级政府统筹,落实县级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乡镇(街道)作用。严格幼儿园准入制度,开展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依法依规办园治园。按标准配齐幼儿园教职工,解决好公办幼儿园非在编教师工资待遇偏低问题,幼儿园教职工依法全员纳入社保体系,逐步实现同工同酬。健全与管理体制相适应的财政拨款、收费、社会投入等多渠道、多元化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机制。

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根据人口规模及分布情况,合理规划幼儿园布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部门职责,建立联动联督联管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按照经曲靖市人民政府同意曲靖市教育体育局 曲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曲靖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联合印发的《关于认真落实云南省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曲教体〔201995号)要求,从土地审批、规划许可、竣工备案等环节入手,保障配套幼儿园与首期建设的居民住宅区同步规划、同步审批、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和同步交付使用,并交由当地政府统筹办成公办园或委托办成普惠性民办园,满足城镇幼儿入园需求。持续推进“一村一幼”“一乡镇一公办”幼儿园新建、改扩建,农村地区每个乡镇原则上至少举办好一所公办中心示范幼儿园,3000人以上的大村独立建园或设分园,3000人以下的村联合办园,人口分散的村根据实际情况举办流动幼儿园、季节班等,保障农村幼儿就近接受学前教育;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街道、农村集体利用国有和集体资产举办公办性质幼儿园,满足人口聚集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对普惠性幼儿园的需求,基本实现学前教育全覆盖。完善学前教育资助政策体系,扩大资助范围,提高资助标准,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平等接受学前教育。

提升幼儿园普惠水平。推进多种形式办园,各县(市、区)应视当地学前教育办学现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综合奖补、派驻公办教师等多种方式,解决学前教育师资不足问题,鼓励支持普惠性幼儿园发展。修订普惠性幼儿园认定管理办法,出台民办幼儿园分类管理规定和非营利性幼儿园收费政策,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推进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在2025年前,沾益区(2023年)、陆良县(2024年)、麒麟区(2025年)三个县(区)通过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国家评估认定,确保普及普惠县的占比达30%及以上。

提升学前教育保教质量。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周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云南省幼儿园一日活动教师指导用书》,制定幼儿园一日活动指导方案,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全面推行幼儿园保教课程游戏化,持续开展幼儿园“小学化”治理行动,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促进幼儿园科学保教。深入推进对口帮扶工作,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覆盖面,缩小城乡、区域间学前教育差距,促进区域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健全教研指导网络,切实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科学保教能力。“十四五”期间,创建一级一等幼儿园3所、一级二等幼儿园20所、一级三等幼儿园85所。

(二)抓好义务教育,向城乡一体化发展要高质量

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行动计划。加强义务教育发展规划,督促各县(市、区)依法落实政府举办义务教育的主体责任,加强对区域内义务教育的统筹,确保义务教育学位主要由公办学校提供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提供,原则上不审批设立新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含民办九年一贯制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和完全中学),严禁把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转为民办,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建设的义务教育学校应该办成公办学校,对已有住宅小区配套建设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经协商一致、条件成熟的转为公办学校,也可通过政府购买学位方式继续办学。理顺“公参民”学校的体制机制,引导符合条件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逐渐转为公办学校。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实施县镇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项目,合理有序扩大城镇学校学位供给,解决好城镇大班额问题。继续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和能力提升建设,巩固提升办学条件水平。落实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巩固好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成果。科学合理规划义务教育城乡学校布局,按照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常住人口规模、学龄人口变化趋势以及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督导评估标准,以县为单位规划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并纳入城镇国土空间控制性规划严格实施。建立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协调机制,确保配套学校与住宅首期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严格落实学校建设管理规定,独立小学、初级中学学校办学规模控制在2000人以下,小学班额不超过46人,初中班额不超过50人,实行均衡分班,严禁分重点班,快慢班。完善城乡师资配置机制,落实“县管校聘”,推动城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施县域内中小学结对帮扶全覆盖,促进边远贫困地区学校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利用“互联网+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提升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水平。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化管理,建立精准帮扶机制,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差距。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保障措施,加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管理和指导,统筹协调各级部门,做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市、区)的创建工作。到2025年,力争通过国家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的县(市、区)达到30%

全面加强义务教育质量管理。坚持“五育”并举,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坚决防止课业负担过重。开展特色学校和温馨校园创建活动,加强校本研修、师资培养、课程改革、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促进特色发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构建“一校一品”的基础教育格局。强化教学常规督查,加强对薄弱学校的专项指导,提升常态化管理水平。进一步规范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管理,出台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办法,减轻学生家长负担,课后服务收费每生每学期不超过400元。对城乡低收体义务教育阶段子女免收课后服务费,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收取课后服务费。完善小学生课后服务制度,建立“市级统筹、以县为主,学校组织、家长自愿、经费保障、免费服务”的课后服务模式。到2025年,力争30%的县(市、区)义务教育国家监测科目学生学业水平达到Ⅲ级以上,且校际差异率低于0.15

完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健全联控联保责任、定期专项行动、应助尽助救助、依法控辍治理、办学条件保障机制,落细落实“双线四级”责任,严格执行“四步法”,坚持“一人一策、一校一案”,聚焦“找得着、劝得回、留得住、学得好”,健全分类安置保学和关爱帮扶工作机制,积极开展控辍保学学期专项行动,持续常态化开展控辍保学,着力解决适龄儿童少年失学辍学问题。办好乡村寄宿制学校,保留并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含教学点),防止学生因就学不便而失学辍学。落实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两为主、两纳入”的要求,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做到义务教育招生入学“10个严禁”。切实简化优化随迁子女入学流程和证明要求,完善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升学考试制度,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教育服务。

(三)做强普通高中教育,向优质辐射要高质量

完善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机制。优化高中阶段教育结构,合理配置资源,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成1所一级高(完)中,常住人口50万以上的县(市、区)力争建成2所以上一级普通高中。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加强普通高中学校标准化建设,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2023年前全面消除普通高中66人及以上超大班额,2023年秋季学期起,不得招收56人及以上大班额。优化普通高中招生范围,逐步实现以县域内招生为主的格局,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优质生源均衡配置,持续规范民办高中办学行为,重点整治违规“掐尖”行为。优质公办普通高(完)中招生计划和民办普通高中的公费计划按初中学校学生人数和办学水平全部分配到服务区域内各初级中学,并确保足额录取,每年分配比例进行动态调整。建成结构合理、成本分担机制健全、办学行为规范、育人方式先进的高中阶段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全市新增劳动力接受过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健全高中阶段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和成本分担机制,化解普通高中债务。建立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互通机制,为学生全面发展、多渠道成才奠定基础、创造条件。探索建立激励机制,推动未升学的初中毕业生通过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各类形式的成人教育完成高中阶段教育。2022年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综合高中的比例达到60%及以上,到2025年达到70%以上。

增强普通高中发展基础能力。强化市级统筹,落实县级人民政府主体责任。实施“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项目”,加快高中教育资源薄弱县(市、区)普通高中发展,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普及水平。深入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攻坚行动计划,落实普通高中新建和改扩建项目。以优质发展为主线,推进一级高(完)中特色发展,以促进学生全面多元发展为根本,以特色项目建设为抓手,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发展。“十四五”期间,一级一等高(完)中晋升2所,一级二等高(完)中晋升17所,一级三等高(完)中晋升10所,全市一级高(完)中达40所以上,优质普通高中在校生占比达70%以上,普通高中优质教育达到西部先进水平。

加强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管理。推进高中实施育人方式改革,深入推进新课程、新教材、新课标的实施,建立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市级专家指导组,发挥好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区示范校的引领带动作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依据学科人才培养规律、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和学生兴趣特长,指导逐步形成行政班和教学班并行的教学组织运行机制。有序推进选课走班,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要。严禁超课标教学、抢赶教学进度和提前结束课程。指导学校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建立专兼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调指导机制,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习、生活、生涯规划等方面指导。以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按标准配齐高中阶段教师,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加强教考研相结合的高考针对性研究和科研合作交流,创新优化教学管理。加大开放办学力度,引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大力推进优质高中学联体建设,探索中心城区一级高中纳入市级统一管理,多举措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培育一批示范引领名校。推进普通高中学校课程体系及教育资源服务体系,采取普通高中“三诊测一模拟”等手段加强教学质量监测。建立市级普通高中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体系,健全完善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各县(市、区)、各普通高中学校教育质量的管理考核,实行差别化量化考核和奖补。

(四)做精职业教育,向产教融合要高质量

持续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和资源统筹力度,加快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建立与办学规模、培养成本、办学质量相适应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建立并完善中等职业教育项目库,支持职业院校改善办学、实训条件。

建立完善深度产教融合机制。鼓励职业教育集团实体化运行,建立完善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目录,通过对认证的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奖励,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支持校企联合办学,职业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社会培训、自办企业等所取得的收入,按一定比例作为绩效工资来源。进一步推动职普融合,建立职普融合办学长效机制。通过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携手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新型办学模式,着力提升职业院校办学质量。

启动职业院校办学达标行动。落实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的经费保障要求,逐年加大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的力度和覆盖面,健全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和多方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全面推广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和职业院校“双元”育人的现代学徒制。加快推进职业中学办学基本条件达标、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质量提升。构建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体系,建立校际间同质专业监管指导体系和动态退出机制。鼓励中等职业学校面向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职业院校布局,整合“小、散、弱”学校,采取“11”或“多对1”结对帮扶、托管、集团办学等措施做大做强,对领办院校给予编制、经费支持。实施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力争到2025年末,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到国家标准。规划新建的职业院校要向产业和人口聚集区集中,将职业教育办到产业园区。

优化中等职业教育生源布局。抓住综合高中试点机遇,积极探索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相互融通,建立职业教育助力控辍保学的长效机制。建立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合作机制,探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加强职普融通。加强统筹,确保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在校生比例大体相当,打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通道,加快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与开放教育的有机结合,拓宽职业教育升学渠道,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途径成才搭建立交桥。原则上每县(市、区)至少建设一所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所需技术技能人才需要的中等职业学校。建好市级职教园区(中心),探索在职教园区组建高职学校,做好中职和高职的衔接,继续办好五年制大专。

加快推进学分银行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提升职业学校毕业生“1+X”证书持有率。推行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建设一批校企合作开发的专业示范性教材。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结合曲靖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将课程教学改革推向纵深,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职业教育毕业生首次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对口就业率提高到80%以上,首次就业稳定率提高到90%以上。力争到2025年末建成10个左右市级特色示范专业,每所市属中职学校建成市级特色、骨干专业35个,每所县(市、区)级中职学校建成23个市级骨干专业,建设23个辐射全市的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打造13个示范性职教集团,建设一批现代学徒制和企业学徒制试点单位。

启动实施“职业院校服务产业重点专业建设计划”。每年遴选35个以上与产业发展对接紧密的中职专业纳入市级重点建设特色专业,市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专项经费予以支持。职业院校通过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社会培训、自办企业等所得收入40%作为学校事业发展基金,60%用于绩效工资,不作为绩效工资总额基数,学校在分配中要向校企合作中作出突出贡献人员倾斜。

(五)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向提质创新要高质量

提升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加强前沿科学中心、协同创新中心、新型智库等创新平台基础能力建设,实施“一流专业建设计划”和“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特色专业(群)建设计划”。办好曲靖开放学院和珠江源工商开放学院,扩大社会成员接受多样化教育机会,拓宽社会成员终身学习通道;优化高职高专教育资源,弥补曲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短板,促进职业教育均衡发展。

积极支持曲靖师范学院扩大硕士点建设,申报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硕士点2个,创建特色鲜明的区域性、高水平综合大学;支持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马龙新校区建设和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沾益新校区二期项目建设,积极支持两校创建本科层次职业院校,依托现有资源积极探索职业教育本科试点。将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纳入高等学校序列,积极支持曲靖技师学院创建曲靖科技职业学院和云南工业技师学院创建云南工业技师职业学院。大力支持民办高职院校的申办工作,补齐曲靖民办高等教育短板,争取将珠江源职业技术学院(民办)纳入省和国家“十四五”高等院校布局专项规划并筹建设置成功。积极化解市属院校债务,落实相应资产划转工作,按省级“双高”标准配备教育教学和实验实训资源,充分发挥曲靖职业技术学院、曲靖技师学院的引领作用,整合资源、专业共建、师资互聘、实训共享,进一步整合市、县两级职教园区资源,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积极争取“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园区”落户马龙区,推动省属高职院校入驻马龙产教融合园区,组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集团。

抓住省级试验区机遇,依托市属高职院校,争创职业教育本科试点;完成市职教园区资源整合,不断扩大职业院校招生规模。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努力创造条件,力争至2025年全市建成1所综合性大学、1所医学类职业本科试点,5所高职专科院校建设纳入省和国家高校设置规划。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学校争创云南省省级“双高”职业院校,把曲靖打造成为全省高等教育副中心,全国职业教育改革高地和培训基地。

(六)加快建设国际高原体育城,向特色发展要高质量

坚持开放办体育,形成政府办与社会办相结合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全市优秀运动员培养和优秀运动队组建模式,建立向全社会开放的运动员选拔制度。

推进竞赛体制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与国际接轨的体育竞赛制度,培育和打造一批大型精品赛事,为曲靖打造城市品牌、树立城市形象、扩大城市影响发挥积极作用。到2025年,向省级高水平训练单位输送优秀运动员不少于100人,培养二级运动员不少于200名。

全面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加大城乡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力度,在城市社区打造“15分钟健身圈”,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推进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现市、县、乡(镇)、村公共体育健身设施100%全覆盖。争取财政补贴的方式,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在节假日向学生和社会公众开放运动场地。加快全民健身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丰富全民健身活动内容和手段,办好各级各类、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和赛事。

加强对非营利社会体育组织的指导,丰富体育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提高体育公共服务水平。按照“服务政府、服务社会”的原则,扩大全民健身体育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到2025年,打造具有示范性的市级体育单项协会6个、体育俱乐部2个,着力提升体育社会组织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能力,提升体育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

在中心城区共规划布局155个体育设施,用地规模290.5公顷,其中:有23个休闲体育设施、132个公共体育设施。132个公共体育设施用地规模130.5公顷,包括2个市级、17个区级、14个街道级、97个社区级和2个足球场等体育设施。并鼓励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秉承曲靖高原体育发展朝着“国家化、特色化、市场化、融合化、创新化”的发展要求,提升核心节点服务能力,布局“体育+”特色小镇补充功能要素,构建曲靖高原体育布局体系和服务体系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四、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一)完善教育体育国土空间专项规划体系

规划引领,构建“一核两副三点”新格局。依托曲靖市作为优质教育体育资源集聚地,根据人口规模及分布情况,分层做好教育体育国土空间规划、学校布点规划和体育设施布点规划,形成“一核、两副、三点”的教育三级空间网络格局,即:“一核”是指麒沾马区域教育核心,现代化教育体系示范区;“两副”是指宣威、会泽副中心,罗平副中心。两个副中心一南、一北,分区带动周边县、市教育事业发展;“三点”是指富源、陆良、师宗三个现代化教育均衡发展节点,重点夯实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基础,推动高中教育全面普及和优质发展。构建“一核、三副、三节点”的体育三级空间网络格局,即:“一核”是指麒沾马高原体育核心示范区;“三副”是指会泽专业竞训副中心、富源赛事表演副中心、罗平健康休闲副中心;“三节点”是指宣威、陆良、师宗三个县(市、区),以群众体育发展为主线,完善群众健身设施,结合本地产业优势,培育“体育+”融合发展新产业。

贯通体系,构建“优质资源共享”新格局。完善高等教育体系,提升现有高校水平,与曲靖市城市地位和经济发展相匹配;进一步发挥职教园区效应,推动教育、实训基地共享共建;建设市级教师进修学校,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扩大优质师资覆盖面;加强优质高中建设,适当撤销部分优质完中的高中部,集聚优质教育资源,扩大优质资源的办学规模。为建设曲靖市区域教育园区奠定基础,进一步做强曲靖市优质教育品牌,扩大区域教育服务辐射能力,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区域教育中心。利用“互联网+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提升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水平。

补齐短板,构建“公共服务设施共享”新格局。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场所,补足中心城区体育运动设施短板和不足。重点支持县级公共体育场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全民健身中心、体育训练基地和户外体育设施,充分优化公共体育设施网络和布局。加强实训基地和符合地域特点的体育竞训基地建设,发挥对周边区域的辐射能力。改扩建或新建本级教师进修学校,发挥对周边县、市的教师水平提升作用。健全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补足街道(乡镇)级设施短板,增加设施多样性,以开放共享为基础,加强基层公共体育设施供给,提高覆盖率;提升优化体育设施,新建的体育设施结合民政、医疗等建设社区综合服务站(社区级),配置多功能健身场(馆);利用县域内体育基础条件发展较好、特色突出、功能聚集、空间整合、用地条件较好的区域,引导建设“体育+”特色小镇。

夯实基础,构建“节点支撑体教融合”新格局。以富源、陆良、师宗三个现代化教育均衡发展节点和宣威、陆良、师宗三个体育发展节点为支撑,重点夯实基础教育和休闲体育、群众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市级层面在指导好各县(市、区)做好布点规划的同时,重点做好“麒沾马”教体一体化发展规划,优化调整教体公共资源设施布局。结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制定曲靖市学校布局调整管理工作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学校布局调整的工作程序、审批流程和监督管理办法。

聚焦热点,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通过在中心城区新建普惠性幼儿园60所、小学17所、初中9所、高中3所,改扩建高中1所,增加学位供给;同时,全面落实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教师编制标准、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实施县镇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项目,培育一批高质量学校,着力破解中心城区学前教育整体缺口大,义务教育“老城挤、新城缺、农村空”等问题,初步构建曲靖教育现代化体系。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体育基本公共服务网络,建立健全体育公共服务设施良性运营机制,优化体育设施的空间布局,改旧建新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权益,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二)完善民族教育发展体系

完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进一步开展“三个离不开”思想教育,以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优秀民族文化融入课堂教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实推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坚定不移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开展民族文化、历史、技艺等相关教育。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全面提升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办学水平,推进民族教育示范校建设,加大优质普通高中定向招收少数民族学生的力度。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着力培养少数民族不同层次的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努力构建与民族地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高校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三)完善特殊教育保障体系

落实各级政府的法定责任。建立健全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服务体系,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推进特殊教育体系建设,加强全市各乡镇(街道)中心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人口三十万以上的县(市、区)要加快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人口不达三十万的县(市、区)采取联建的方式建设特殊教育学校。加强康复课程建设,实施差别化教育和个性化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社会适应、劳动和就业能力。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落实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和待遇保障,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专业化水平,落实三类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

建立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教学校为支撑,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通过特殊教育学校就读,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儿童福利机构、特教班就读,送教上门等多种方式,逐一做好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做到全覆盖,零拒绝。做好“七类”残疾儿童就读工作,完善重度残疾学生送教上门制度,确保县域内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

建立特殊教育教师编制动态监测系统、特殊教育资源数据库及残疾学生学籍系统,形成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特融合、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搭建“医教结合、入学安置”等特殊教育服务平台,确保每一个残疾儿童少年都能接受公平教育,获得自我发展机会。建立完善残疾学生特殊学习用品、教育训练、交通费等补助政策。全面推进融合教育,优先让残疾儿童少年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加大力度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在原有特殊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

(四)完善专门教育可持续发展体系

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专门学校建设和专门教育工作的意见》,充分发挥专门学校在预防、矫治和转化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多部门协同建立健全曲靖市专门教育可持续发展机制。加强专门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专门教育工作。坚持有教无类,立足法治思维,合理设置和管理专门学校建设,将专门学校建设纳入当地建设规划,合理规划非强制性和强制性教育矫治的功能分区。建立专门教育的职业准入、考核评价、奖励制度。明确专门学校管理体制,完善专门学校招生和学生管理制度,发挥政法机关和社会力量作用,加强工作保障和配套体系建设,建立科学的未成年人罪错行为预防矫治体系,切实提高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教育矫治水平。政法机关会同教育部门成立专门教育指导委员会,加强对专门学校日常工作的指导、服务、管理。加强德育、法治、心理、职业技能的教育,为社会培养有一技之长的合格公民。

(五)完善多样化终身教育体系

建立渠道畅通、方式灵活、资源丰富、学习便利的终身学习体系,形成全民积极向学、随时随地可学的制度环境,推进全民终身学习,提高国民素质。

构建更加畅通的人才成长“立交桥”。以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以学校教育为依托,以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为重要手段,充分发挥各类学校、培训机构的作用,建立各级各类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联系,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互补充的终身学习体系。扩大高等职业教育服务范围,进一步畅通面向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渠道。优化各级各类教育发展规模和组成结构,形成直接升学、先就业再升学、工学交替等多种学习方式同步发展的格局。

建立多元主体协作的终身教育资源供给机制,完善终身教育教师的培养体系。成立跨部门、跨行业的职业资格机构,重视职业资格证书内涵,进一步增强证书的权威性。探索职业技能等级与学历文凭等值沟通转换机制,为学生创新创业、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制度保障。推行学分管理试点,建立学分银行体系和个人学习账号制度,允许学习者通过在线学习、自学等方式获得学分。

完善多样化的终身学习服务平台。促进继续教育一体化发展。构建网络学习的新生态,扩大社会公共教育范围。支持职业院校特别是县级职中紧紧围绕乡村振兴、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等,提升职业培训能力,建设高素质劳动者大军。充分整合学校机构、网络教育机构、社区教育机构、职业培训机构等,加强“校校联动”“校企联动”“家校联动”。

进一步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引导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社区教育,培育多元办学主体,为社区居民提供特色化的学习资源。推进终身学习服务机构的设施统筹、资源共享和服务联动,加强社区教育的普惠性,扩大社区教育资源和学习场所,使社区教育成为社区建设的重要领域。逐步推进社区学校实体化建设,开发公民素养课程体系,完善师资配备、经费保障、教学管理和督导评估等环节。搭建社区学习网络平台,满足社会不同人群的多样化、个别化学习需求。实施师资培训与补充计划,加强社区教育师资建设。加大图书馆等公益设施建设和免费开放力度,积极发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规范有序的校外教育。广泛建立农村社区教育组织,探索农村学习合作社、居家工作室、班组学习等学习组织的培育和发展。调整四级社区教育机构功能,探索打造由市社区大学、区县社区学院、乡镇街道社区学校和村社教学点等四级办学网络。

促进老年教育可持续发展。扩大教育资源的供给,鼓励普通高校、成人高校、职业院校,社区、民办培训机构开展老年教育,吸引更多社会力量投入举办不同类型的老年教育机构,加强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积极探索在社会福利中心、乡镇敬老院等养老机构中设立老年课堂等学习场所。推进老年教育向基层延伸,积极发展高层次老年教育。加快信息技术与老年人学习的深度融合,丰富“互联网+”时代的老年人学习渠道。

(六)完善国家通用语言推广体系

健全语言文字测试与评价体系。加强测试评价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普通话测评员、规范字测评员、中小学教师等各类人员的功能作用,更好地指导语言文字工作。巩固和保持“三类城评”建设成果,把语言文字规范化融入行业管理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城市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在信息化和数字化背景下,进一步推进语言文字法制化、智能化进程,提升语言文字综合管理治理能力,强化社会用语用字规范化管理,提升国民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净化语言文字使用环境。

大力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继续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和学前学会普通话计划。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推进曲靖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和达标校创建工作。规范教师教学用语,加快教师普通话专项培训,提高中小学教师普通话水平达标率。推进双语教学、双语人才培养工作,实施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开展宣威、会泽、富源等少数民族聚集和边远山区创建普及普通话示范村工作。

建立语言文字分级培训工作制度,增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服务地方、服务基层的能力。针对各类人员、不同群体开发资源平台,强化市级、县级语言文字工作骨干培养,为基层语言文字工作人员提供学习、培训、交流平台,加强基层语言文字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促进语言文字工作干部核心素养全面提升和民众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升,助力语言文字学习与培训,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结合本地区实际,完善机制,相关行业、部门、专家、学校参与,开发适合本地区语言文字教育教学、普通话推广应用的教材、读本、语音等学习资源。到2025年,全市中小学教师普通话水平达到二级乙等及以上,所有学校、幼儿园全部建设为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校。

(七)完善教育体育安全管理体系

牢固树立“尊重生命,安全第一”的理念,按照“强基础、防风险、治隐患、保平安、促发展”的思路,健全教育体育系统安全工作体系。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工作原则,全面落实“三必管”要求,压实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充分发挥学校安全委员会统筹协调作用,分析研判学校安全形势,研究解决涉及师生安全突出问题的对策措施,完善各类应急处置预案,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强化体育安全防范措施,确保各类赛事活动安全。建立和完善警校共建制度,严防学生将管制刀具、危险物品带入校园,严防不法分子携带危险物品进入校园,或以极端方式伤害师生。努力构建学校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做好校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疫情防控工作。

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教育体育事业发展,科学精准做好学校疫情常态化防控,压实责任,强化疫情预防、应急管理、保障、监督、督查等措施,坚决防止疫情向校园蔓延,确保师生生命安全。根据疫情发生的阶段性、区域性和时段性特征,及时灵活调整防控策略。持续做好省内国外两条战线的防控工作,坚持外防输入不放松,内防反弹不懈怠,严格各项防疫举措,把好校园入口,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输入和反弹。深入开展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加大校园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善校园疾病防控体系,严防出现聚集性疫情,严防散发病例传播扩散。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育管理以及学校在线教学的组织。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做好来曲留学人员、港澳台师生、外籍教师的管理与服务。

健全校园安全稳定工作体制机制,加强校园“三防”基础建设,推进学校安保人员持证上岗,及时开展学校安全隐患排查,完善学校安全管理制度。配齐安防设施设备,推动技防系统整合。加快教育体育系统大安防、大数据、大集成、大应用、大联动、大平台建设,做到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应用智能化、处置系统化、运维专业化、资源一体化,形成全域覆盖、全面监控、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天可控、全程可塑的校园公共安全监控体系。

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全面推进国家安全教育。严厉打击校园周边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校园安全教育,推动校园安全教育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和信息化。持续推进校园欺凌工作专项治理,坚决遏制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发生。依法推进校方综合保险制度,杜绝“校闹”。提升学校食堂管理“6T”管理覆盖率和达标率,持续推进学校食品安全守护行动。

进一步强化学校应急管理,落实应急预案体系、应急管理机构、应急协调机制、应急救援队伍、物资条件保障等各项要求,开展防火、防爆、防灾、防交通事故、防食物中毒、防踩踏、防不法侵害等安全专题教育和应急疏散演练,提高学校应急处突事件的能力。健全体育教学训练、体育竞赛活动、全民健身运动稳定、有序、长效的安全工作机制。巩固提升校园安全管理与防范的系统化、规范化、精细化、数字化水平。

(八)完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

继续实施“七彩云南全民健身活动示范工程”,完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强化体育赛事对全民健身的促进作用。全力实施国家全民健身补短板和重点项目建设,推进体育健身主题公园、中小型全民健身中心、县级公共体育场馆、社会足球场地设施、户外运动营地、体育健身步道(骑行道)等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推广普及工间操,大力开展工间操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进工地等“六进”活动。鼓励全市各地举办自行车、马拉松、游泳、登山、徒步、漂流、滑翔伞等户外健身项目和运动赛会;支持各少数民族地区举办射弩、陀螺、民族武术、民族赛马、龙舟、摔跤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探寻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活动形式;拓展陆地冰雪项目活动覆盖面,打造冰雪运动品牌,提升冰雪运动群众参与度;指导老年人、农民、职工、妇女、残疾人等不同群体开展以“七彩云南全民健身运动会”“青少年阳光体育大会”“民族体育运动会”为主体的全民健身活动,提升群众参与度,满足获得感。

全面推进公益性大中型体育场馆实行免费或低收费面向社会开放,大力支持和鼓励经营性场馆和有条件的校园场馆面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其他中小型场馆全部实行惠民开放,满足人民群众健身需求。研究制定并推广符合曲靖居民健身需求的健身方案、运动处方和体育健身活动指南,推动体育社会组织品牌化发展,努力形成架构清晰、类型多样、服务多元、竞争有序的现代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新局面。

(九)完善本地竞技体育发展体系

紧跟云南省体育赛事改革发展新趋势,完善曲靖市竞技体育顶层设计,制定社会力量承办体育赛事的激励政策和管理办法,出台《曲靖竞技体育改革方案》,充分发挥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效应,大力实施“奥运争光计划”,发挥高原体育训练优势,开拓创新抓实抓好后备人才基地和队伍建设,提升训练育才水平,向省和国家培养输送更多高水平体育人才。深化体育赛事改革,构建布局合理、相互衔接的市、区、镇(乡)三级竞赛体系;实行开放办竞技体育;发挥曲靖高原特色优势,将竞技体育与传统节日、民间民俗、地域特色相融合,打造新型竞赛体系,以优质赛事带动整体水平提升;创新观念,消除障碍,依靠改革破解曲靖竞技体育发展制约瓶颈,实现曲靖竞技体育的新发展、新跨越。

(十)完善体育产业多维融合体系

完善高原体育特色产业扶持政策体系,优化体育产业发展营商环境,培育体育龙头产业,大力发展竞赛表演、高原训练基地服务、体育器材和服装销售、健身休闲、户外运动、康体养老等体育相关业态。推动体育与教育、旅游、文化、医疗等产业深度融合,聚集产业核心要素,打造完整产业链。充分利用曲靖的气候、交通和自然景色,依托市文体公园、高原训练基地、特色小镇,大力发展户外运动、体育旅游等体育服务,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高原体育训练和康复基地、体育旅游目的地等品牌,打造集体育赛事、体育消费、体育旅游、体育服务、全民健身于一体的高原特色体育产业综合体,推进体育产业市场化发展。努力将高原体育训练基地打造成为国家级、省级基地。全面加强体育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策划包装和入库实施,深入推进体育旅游、体育康养、体育金融、体育文化等全面融合发展,力争将市文化体育公园和连片规划建设的足球场项目纳入省高原体育基地群规划,努力推进国家社会足球场地设施建设试点项目基地化、产业化运营发展。成功打造23项曲靖精品IP赛事,体育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

(十一)完善体教融合一体化发展体系

贯彻落实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 根据“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原则,结合实际,编制出台《曲靖市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建设方案》;完善政策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进入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领域;加强青少年体育组织建设,探索青少年体育社会辅导员队伍培育机制,推进青少年体育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提升青少年体育科学化水平;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活动,推动运动项目普及和运动技术水平提升。

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加强局校联动,积极争取项目完善学校设施场地,解决学校体育设施设备、场地不足或档次低、不实用的问题;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训练、竞赛活动,扩大校内、校际体育比赛覆盖面和参与度,组织冬夏令营等选拔性竞赛活动;鼓励各级各类学校以足球、篮球、排球、田径等基础大项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为重点,组织开展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活动;加强对学校体育教学、课余训练、竞赛、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评估、指导和监督;推动各级各类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培养师生意志品格。重视对青少年运动员的思想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树立良好的体育竞赛道德和竞赛规范意识;加强部门联合,整合学校比赛、U系列比赛等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建立分学段、跨区域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

深化各级各类体校改革,畅通体育人才成长渠道;依托我市现有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重点推进国家级、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打造优势和特色项目,提升后备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有效发挥基地校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快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拓宽青少年体育训练渠道。围绕我市现代化教育体育强市和区域教育中心建设,抓实抓好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综合治理两大工作。各级政府和教育体育主管部门要按照《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实施校园体育“321”行动计划的意见》要求,着力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实施校园体育行动计划,将篮球、排球、足球(三大球),乒乓球、羽毛球(两小球),田径项目纳入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努力打造“一县一品牌、一校一特色”的地方品牌活动(赛事),继续开展好全市中小学篮球、足球、排球、啦啦操、民族健身操校园联赛以及全市中小学学生田径锦标赛,使竞赛成为制度,为县市两级体校培养、输送更多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

五、着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队伍

(一)着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全面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学校党委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维护教师职业形象,提振教师道德风尚。建立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落实幼儿园、中小学、高等学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完善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的师德监督机制。建立师德承诺制度,增强教师的自律意识。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强化教师的底线思维和规矩意识。制定师德失范行为负面清单,对教师师德失范行为“零容忍”,建立师德失范行为通报警示制度,对出现严重师德师风问题的教师实施教育全行业禁入制度。

坚持创新师德教育,挖掘云南优先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建设一批师德教育基地。确定每年9月为师德建设月。加强师德师风宣传,选树先进典型,以时代楷模张桂梅、朱有勇等先进模范为榜样,弘扬高尚师德,传承优良师风,引导教师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全心全意做学生的引路人。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制定师德师风考核负面清单。实行定期注册制度,建立完善教师退出机制。

加强教师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健全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科研、管理骨干的“双培养”机制。

加强教师培养体系建设。以教师发展中心为载体,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支撑服务体系和分级分类培训体系,有针对性的开展校长培训、班主任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学科带头人培训、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和教师全员培训。以“三名”工作室为抓手,充分发挥名教师、名校长和名班主任的引领示范与带动作用,建立优秀教师、优秀校长和优秀名班主任培养长效机制,构建名教师、名校长和名班主任成长平台。开展“万名校长培训计划”和农村义务教育青年教师培训工作。推进“互联网+教师队伍”建设。健全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实践机制,使专业教师普遍成为“双师型”教师。创新教师培训经费筹措机制,市级集中筹措一定比例的公用经费用于开展高质量教师培训。增加省级公费师范生培养计划,培养小学全科教师和初中一专多能教师,每年招收人数不少于300人。加大职教师资队伍及实训建设力度,落实职业学校教师企业轮训制度,实施5年累计不少于6个月的企业实践制度。以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和服务贡献为核心,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机制。推进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注重学科集成发展,有效整合学科资源,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打造优势特色学科群。

(二)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

全面推行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工作。在沾益区、师宗县、陆良县先行试点基础上,按照省教育厅、省委编办、省人社厅、省财政厅等四部门关于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工作实施意见要求,自2021年开始,全市全面推进“县管校聘”工作。“县管校聘”工作实行“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市级会同编制管理部门、人社部门建立编制、岗位动态调控联席机制,统筹管理全市教师编制、岗位的配置和调控。县级教育体育局牵头,县级党委编制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紧密配合,完成区域内教师编制、教师职称职数、教师合理流动、教师绩效考核等管理制度改革。推动教师管理规范化、科学化,逐步实现教师流动制度化、常态化。

积极推行“校长职级制”改革。根据《云南省教育厅、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省财政厅等四部门关于基础教育学校校长职级制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2021年全面推进全市基础教育学校校长包含幼儿园、义务教育学校(含乡镇中心学校、村完小、九年一贯制学校、特殊教育学校)、普通高中(含完全中学、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职级制改革工作。科学制定市级实施方案,严格按照“自主申报、材料鉴定、能力测试、综合评议、公示认定、确认备案”程序,严肃工作纪律,规范有效地做好改革工作,逐步形成基础教育学校管理制度化、校长队伍建设规范化、校长职级晋升科学化,有力推动基础教育再上新台阶、再创新辉煌。

积极推行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坚持师德为先、实绩为重、教育教学成效兼顾、照顾农村乡村教师原则,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思想,本着有利于教师自主申报、有利于学校监督审查、有利于主管部门复核复审、有利于评委公正评判原则,逐步实行职称申报网络化、职称评审过程规范化、程序化等改革,确保教师职称评聘工作更加公平公正,充分激励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积极性,助推各项教育教学改革顺利进行。

(三)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良好氛围

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分配办法,统筹考虑当地公务员实际收入水平,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全面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落实乡村教师奖励制度,鼓励乡村教师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加强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将符合条件的乡村教师按规定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加大教师表彰力度,大力宣传张桂梅、朱有勇等先进事迹,开展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表彰,重点奖励贡献突出的教学一线教师。持续开展从教20年以上优秀乡村教师奖励活动,鼓励广大乡村教师扎根基层,为提高乡村学校教学质量贡献力量。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对教师出资奖励,开展尊师活动,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营造尊师重教良好社会风尚。

(四)提升教练员裁判员专业化水平

牢固树立“人才兴体”理念,以发展校园足球为抓手, 扩大教练员和裁判员人才队伍规模,完善教练员学历教育、资格认证和岗位培训制度,逐步建立健全裁判员培训、晋升、选派和处罚制度, 加快各等级教练员、裁判员的能级层次提升进程。提高体育人才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水平,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实现人才使用最大化。加强教练员、裁判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其爱岗敬业的职业意识。到2025年,全市中、高级教练员、裁判员的比例分别达到70%40%以上,建设一支数量充足、业务精湛、结构合理、配置科学、分布均衡、重点突出的高素质体育人才队伍。

(五)加强社会体育人才队伍建设

按照“扩大数量、提高质量、改善结构、发挥实效”要求,加强社会指导员培训和登记注册,进一步完善社会指导员网络信息平台和规范管理,努力实现全民健身各领域社会体育指导员全覆盖。充分发挥高校优势,加强社会体育人才培养,建立体育社会组织骨干人才库,提升群众体育活动组织管理水平。动员和引导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科研人员、体育教师和在校学生开展体育志愿服务活动,形成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每年递增800人。到2025年,力争全市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2.3人。

六、大力推进智慧教育发展

(一)提升智慧教育基础建设水平

加快全市教育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四全两有”(全覆盖、全高速、全应用、全管控,有专用通道、有校园网络)“万兆主干、千兆到校、百兆到班”教育光纤网络,有线和无线网络同步覆盖各级各类学校;加快全市智慧校园环境建设。以支撑教育教学的多媒体建设为重要抓手,推进全市智慧校园环境建设。利用信息化打造数字化教学空间、创新创造空间、文化生活空间,优化学校基础环境;实现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育活动和教育管理智能化。持续开展云南教育专网建设,大力发展“5G+远程互动教学”,深化实施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及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工作。以数字课堂建设为重点、“一屏两机”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到2025年底,全市智慧校园覆盖率达到85%,建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慧教学、智慧资源、智慧管理、智慧服务的智慧校园。

加快教育系统大数据中心建设。依据国家教育大数据标准体系,结合曲靖教育系统信息化发展特点,分步建设曲靖市教育系统大数据中心,建立健全管理规范和制度,实现教育数据的有序汇聚、共享开放、融会贯通。建立健全数据的动态更新和审核机制,实现不同数据源数据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关联性、唯一性和安全性。构建和谐、开放、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信息化应用生态。

(二)优化数字公共服务资源格局

巩固服务于师生的网络学习空间。依托全面贯通的“云上教育”大平台,实现统一身份认证、统一信息管理、统一应用管理,创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与应用模式,汇集各类优质资源、应用和数据分析服务,推动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向规范化方向发展,积极开展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特色教育教学活动,有效支持教师线上备授课、学生自主个性化学习、学校精细化诊断分析;打造“三个课堂”优质服务。通过“一校带多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模式,建设专递课堂,将名校优质教育资源推送到相对薄弱的农村学校。通过组建网络研修共同体等方式,建设名师课堂,以优秀教师带动普通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通过建设名校网络课堂,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在全市范围内共享;整合优质数字教学资源,依托省级统筹规划建设的“云上教育”,整合教育系统内、外优质资源,充分发挥本地名师力量,持续建设适应本地需求的数字资源,构建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实现全市区域内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资源联通共享新格局。

(三)完善教育信息服务治理体系

提升教育信息化治理水平,实现市内各级教育信息系统全面整合和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打破数据壁垒,实现一数一源,促进分级分层有效共享,优化业务管理,提升公共服务,提供决策支持;探索建立教育大数据标准,实现师生教与学行为的伴随式数据采集,智能分析学生成长轨迹,发挥人工智能在促进个性化教育中的作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基于曲靖教育大数据中心推进电子政务服务,连接教育和社会宏观治理数据,建立“覆盖全市、统一标准、上下联动、资源共享”的教育信息资源大数据,建设网上办事服务、社会教育机构监管、招生管理、办公协作、视频会议、人事劳资、财务资产、党建工作等公共服务系统,形成全市教育管理机构与学校一体化管理服务体系。实现政务服务统一申请、集中办理、统一反馈和全流程监督,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和效率;营造家校协同共育环境,打造家校沟通协同工具,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学生的成长状态,促进对学校管理和发展的认同,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家校环境;促进教师管理智能化,建立教师终身学习与职业发展电子档案,改进教师管理,优化教师服务。

(四)提升教育管理服务信息素养

推动智能条件下的素质教育。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借助智能穿戴设备和数据显示终端,实现学生身体素质的科学记录和指导;将ARVR技术应用至音乐、美术与书法教学、体验与创作,让普通教室也能开设实验与体验课程;打造“学生发展指导平台”,挖掘学生学习潜能,健全中小学学生的生涯和学涯规划教育及指导服务体系。

提升教育管理者信息素养,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管理者开展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采用专题报告、区域间学习、交流研讨等方式,推动面向全市教育的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提升专项培训,提升教育管理队伍信息化领导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科研的协同配合,继续利用线上线下培训方式对教师进行专项培训,促进教师树立智慧教育意识,提升教师智能化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情境创设、分析评价等能力;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和能力培养,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创客教育等特色课程建设,开展多样化“互联网+”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开展学生信息技术创新成果评选、创新交流等活动,加强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创新能力。

(五)重点培育示范引领融合创新

培育智慧校园融合应用示范学校。引导学校结合办学特色和实际需要,创建智慧校园融合应用示范学校,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探索实现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精细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的途径。开展信息技术与课堂应用融合创新课题研究。引导教师日常教学中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开展课题研究,激发一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积极性、主动性。开展新型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创新性应用,试点开展智能机器人教室、虚实一体化实验室、电子考场、信息创新融合课堂等新技术、新模式应用。建设教育督导、教育评价、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学校发展性评价等区块链试点应用。构建基于互联网的产教融合系统,完善信息化校企合作机制,形成校企紧密合作的办学模式。通过线上教学、VR/AR教学等手段,开展实训、虚拟仿真训练,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七、提高对外交流合作水平

(一)大力开展教育对外合作

教育国际化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要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服务区域教育中心建设需求,加快教育国际化发展,提高曲靖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全面加强教育对外交流合作。放开办学视野,转变教育理念,加强与国际国内先进地区交流,在方式方法上互相借鉴,突出“国际学校建设、国际人才培养、资源优化整合、对外交流合作”四项重点,按照“政府引导、规范提升、搭建平台、完善政策”的要求,科学谋划曲靖教育国际化发展。丰富国际交流的形式和内容,积极探索在教育教学、招生考试、课程建设、学分学制、经验互鉴等方面国际合作模式。加大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开放的力度,为建设区域教育中心提供人才支持。健全政策机制和奖励措施,完善留学人员管理服务体系,发挥政府奖学金作用,大力吸引南亚东南亚国家优秀学生来曲留学。

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引进和融合国际课程资源,加强对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吸收和再创新,促进教育资源的国际流动。支持市属学校与具有专业比较优势的周边国家高校和知名企业深度合作,建立教学科研合作平台和境外实习实训基地,拓展学生出国实习、培训和就业渠道。

深化中外人文交流。积极开展与以南亚东南亚国家为重点的人文交流,拓展人文交流领域,丰富内涵,加快人文交流品牌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通过举办国际教育论坛、展会、学术会议、各类教育文化交流等形式,大力推进中外人文交流项目建设。以多种形式开展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的汉语教学,深化与周边国家语言文化交流,增进其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鼓励优质中小学校积极参与国际教育服务,拓展海外办学空间,在海外建立学校或参与国外院校相关专业的建设,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中小学到南亚东南亚国家设立分校。

建立对外合作办学工作机制,搭建对外合作办学交流平台。加大教育的地方交流和校际交流力度,深化学区管理制、“共建共强”“对口支援”“转任交流”等工作,推动区域内教育资源的多元共享。鼓励高职院校、中职学校、中小学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项目,加大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探索职业教育与产业、企业间双向互动,建立辅助企业“引进来、走出去”机制,增强教育为产业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曲靖教育的影响力。引进高水平大学到曲靖办学或合作办学。支持和鼓励各级各类学校走出去,重点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创办分校、中文国际学校,推动基础教育学历互认试点工作。深化中外人文和智库交流,提升曲靖教育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大力推进体育对外合作

加大体育人才储备能力,扩大竞技体育人才筛选范围,以竞技体育示范带动引领更多群众参与体育健身,加入竞技体育行业,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良性互动,加快全市体育事业全面发展。夯实体育基础设施,为国际高原体育城建设提供完备硬件基础,重视发展体育文化,深化体育文化内涵,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实现体育硬件设施建设与城市软实力发展共促共进。

逐步完善市场机制,强化市场监管,营造竞争有序平等参与发展环境,着力培育多元市场主体,激发体育发展内生动力。坚持国内国际合作与区域、民族特色相统一。开展多种形式国内国际体育交流合作,支持鼓励曲靖市体育团队参加国内国际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积极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支持鼓励开展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和体育赛事,精心培育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同时,加快体育与制造、文化、旅游、餐饮、娱乐、休闲、健康、养老等领域融合发展互惠共赢,实现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八、继续深化教育体育重点领域改革

(一)深化教育体育治理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

推动教育治理法治化。坚持教育为先,预防为主,进一步强化校园法治宣传教育。营造法治育人环境,提高学生及家长的法律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广大师生的法治素养。研究制定曲靖教育体育系统“八五”普法规划,深入推进教育体育行政部门领导干部和师生法治宣传教育。持续开展学校章程建设核准和实施情况检查。

完善学校警务室建设,配齐配强专兼职结合的校园安全保卫力量,加强校园安全风险管控,完善校园周边安全防控机制,提高校园安全科学化水平。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健全责任落实、投入保障、信息报送、协同联动、考核奖惩等机制。强化分析研判、精细管理、矛盾排查,消除风险隐患;制定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处置办法,明确学校安全责任,为学校安全兜底,确保教育体育系统大局稳定。

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平安校园、法治校园、健康校园、卫生校园、书香校园“六园”创建活动。完善依法治教制度体系,健全管办评相互制约相互支持的机制,优化分级管理体制,完善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内部管理体制和监督制约机制,形成决策、执行、监督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制约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

开展大数据支撑下的教育体育治理能力行动,创新教育体育治理方式,借助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等手段,推进教育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建设教育体育大数据决策支持平台,利用数据融合汇聚体系,通过多维比对分析,为决策提供高质量数据支撑。完善曲靖教育体育数字地图,为教育体育治理提供实时数据和技术支持。着力打造科学、精准、高效的贫困学生“服务站”,建立学生精准资助系统。发挥信息技术在督政、督学、评估、安全管理、质量监测等业务中的融合应用。构建市、县、校三级校园安全防控平台,加快推进平安校园、疫情防控的线上督查,实现安全事件及时预警、快速处置。完善各县域教育质量监测数据采集机制,及时指导学校加强质量管理。

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行业自律、公众和舆论监督有机结合的体育市场监管体系。建立体育企业信息归集统计机制,分类指导、分类施策,推进体育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体育信息公开制度,对经营异常或严重违法失信企业按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公示,强化信用约束和失信联合惩戒。

2025年,各县(市、区)全部建成安全防控平台、质量监测平台。全市新创健全国文明校园2校、省文明校园9校、市文明校园60校;各级各类公办学校标准化警务室建设实现全覆盖,250人以上规模的民办学校标准化警务室建设达80%以上;创建省平安校园80校,市平安校园260校;创建法治校园260校;创建曲靖市健康校园500校;创建曲靖市卫生校园500校;创建曲靖市书香校园500校。

(二)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深化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坚持全开全学,全科开考。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就近免试入学的规定,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化、集团化办学,规范义务教育学校招生行为,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招生预警机制,引导学生家长有序就学,动态调整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片区,对新增居民住宅户(小区)无配套学校(园)的实行多校划片,确保原居民合法入学,全面消除大班额,有效控制大校额,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贯彻落实云南省《关于进一步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对新入学的初一年级学生严格执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办法,至2023年初中各科目学业水平考试分别按一定比例折算分值,成绩计入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总成绩。落实好云南省初中学生体育音乐美术考试方案,积极稳妥推进体育100分和音乐美术各20分考试工作,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美育活动,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审美素养。逐年提高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分配比例,到2023年实现优质普通高中实现100%分配到初中学校,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规范高中自主招生,严格招生入学管理,杜绝违规招生、恶性竞争。健全高职院校“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实施春季统一考试招生,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入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三)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

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入贯彻学习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推进科学履行职责,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坚决克服短视行为、功利化倾向。

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州(市)、县(市、区)党委和政府不得下达升学指标或以中高考升学率考核下一级党委和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不得将升学率与学校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不得通过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严禁公布、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

改革学校评价。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完善幼儿园评价,克服小学化倾向;改进中小学校评价;健全职业学校评价;改革教师评价,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坚决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强化一线学生工作;改进教师科研评价,突出质量导向,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不得将论文数、项目数、课题经费等科研量化指标与绩效工资分配、奖励挂钩;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不得把人才称号作为承担科研项目、职称评聘、评优评奖等申报的限制性条件,有关申报书不得设置填写人才称号栏目,依据实际贡献合理确定人才薪酬,不得将人才称号与物质利益简单挂钩。

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完善德育评价、强化体育评价、改进美育评价、加强劳动教育评价。严格学业标准,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各级各类学校不得通过设置奖金等方式违规争抢生源。

改革用人评价,共同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改变人才“高消费”状况,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促进人岗相适,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作为限制性条件。

积极推进教育标准研制。健全各级各类教育标准,为开展教育评价提供科学的依据。加快教育监测机构建设,完善教育质量监测机制,开展各级各类教育质量监测,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加快推进教育评估机构建设,完善教育评估机制,加快促进教育评估专业化,发挥教育评估的诊断、改进和导向等功能。严格控制教育评价活动数量和频次,减少多头评价、重复评价,切实减轻基层和学校负担,创新基础教育教研工作指导方式,严格控制以考试方式抽检评测学校和学生。制定《曲靖市义务教育办学水平评价办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制定《曲靖市高中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方案》,全面提高高中办学质量。积极推进教育标准研制,健全各级各类教育标准,为开展教育评价提供科学的依据。

(四)深化教师招聘和绩效分配制度改革

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完善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和分配办法。充分体现教师的工作量和实际业绩,核定中小学绩效工资总量和考核分配向特殊教育学校和承担“随班就读”工作任务的普通中小学倾斜。在奖励性绩效工资、职称(职务)普升、评优评先等方面,向担任班主任特别是长期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倾斜,班主任工作量按照一个教师工作量的50%计算,作为增加核定核定中小学绩效工资总量和中小学校内考核分配绩效工资的因素。出台《曲靖市直属学校管理服务收入分配试行办法》,完善教师激励体系,健全教育、宣传、监督、考核、奖惩等多位一体的长效机制。以曲靖一中两个试行办法扩面推广,最大限度扩大学校招聘教师自主权,真正吸引优秀人才到曲靖任教,进一步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探索培训学分转换机制,促进教师培训与学历教育衔接。建立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双向聘用机制,支持职业院校专设流动岗位,吸引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高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兼职任教。

(五)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

加大简政放权工作力度,动态调整权责清单。加强部门协同,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资源配置、人事管理、合作办学、服务社区等方面给学校予更多的自主决策空间,增强学校办学活力。编制并调整完善行政审批办事指南和业务手册,着力规范行政审批行为。着力实现教育领域政务服务“一网通”和企业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完善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搭建审批事项少、行政效率高、运行行政成本低、办事行政过程公正透明的政务服务平台;精简审批环节、压缩办理时限,实现同标准审核、无差别审批, 确保下放至学校的权力能落地、学校及师生有获得感,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全面开展城市小学生午餐午托工作,探索开展下午放学课后服务,逐步构建完整的课后服务体系。

(六)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

完善教育督导运行机制,开展幼儿园办园行为、义务教育质量、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等职业学校适应社会需求办学能力的监测评估,不断加强评估监测结果的分析运用。健全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教育督导体系。强化督政职能,全面开展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综合督导评估,统筹协调评估监测工作。重点督导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教育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工作及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落实情况。构建教育职责督导评估体系,每5年完成一轮对县(市、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估。

建立健全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含特殊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的评估监测制度,形成由各级政府教育督导机构统一负责、多方参与的各级各类教育和学校评估监测机制。积极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组织开展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工作。建立控辍保学督导长效机制,开展县(市、区)政府履行控辍保学主体责任督导评估。对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落实情况等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和重点工作开展专项督导,及时督办重大教育突发事件。

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督导评估。全面深入开展各级各类学校督导评估工作,规范办学行为,引导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促使各级各类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创新督学工作机制,完善督学责任区制度,强化对学校的经常性督导,把责任督学常态化督导结果作为县级教育部门对学校年度工作考核的主要依据。培育和扶持一批专业评估机构,积极探索建立各级政府教育督导机构通过购买服务、委托第三方评估监测机构和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的工作机制。

(七)深化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改革

加强民办学校分类登记政策指导,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促进民办教育分类健康发展,服务曲靖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出台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系列配套政策,进一步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与标准纳入民办学校办学章程审批和年检登记。以营利和非营利分类管理为突破口,实行分类管理、分类扶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可以举办营利性民办高中阶段教育学校和幼儿园,不允许举办营利性民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差别化用地政策。民办学校建设用地按科教用地管理,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享受公办学校同等政策,营利性民办学校按国家相应的政策供给土地。

对民办学校实施分类登记,确保到2023年全部完成分类登记。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办法,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行为。依法落实民办学校的法律地位,保障民办学校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健全监管和服务体系,加强民办教育机构资金监管。完善民办学校年检报告制度,建立违规失信惩戒机制,加大非法违规办学行为的查处力度,规范办学行为。

(八)深化教育体育科研工作改革

加强体育科研工作,推进体育科研机构建设,积极争取在曲靖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职业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曲靖市教育体育科学研究院。

加强教育科研工作,强化市、县(市、区)、学校三级教研工作体系建设,构建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课程教学、教育评估和教育科研“三位一体”现代教科研体系。理顺教研管理体制,加强县级教科研机构等级评价,不断改善教科研机构的办公条件和环境,实现全市各县级教科研机构达到“云南省一级县级教科研机构”水平。

加强教科研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科研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机制。建立专兼结合的教研队伍,配齐所有学科专职教研员。完善区域教研、校本教研、网络教研、综合教研制度,建立教研员乡村学校联系点制度和听评课制度,组织、指导中小学开展校本研修,提出校本研修的评价及改进意见。加大教科研人员专业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教科研人员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充分发挥教研人员的示范引领作用,在高级职称岗位比例、职称评审、名师工作室评选、骨干教师评选、培训进修等方面向教研人员倾斜。

加快教育科研信息现代化建设,推进“互联网+教科研”平台和资源建设应用,促进研究方式方法和技术手段现代化,切实推进教科研方式转型。加快全市基础教育学科教研基地建设,在县级学科教研基地建设的基础上,遴选、认定一批市级学科教育教学研究示范基地,实行动态管理,定期评估。持续做好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监测,加强监测结果分析应用,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加强课程教材教法和考试研究,提升教育科学研究层次和水平,提高服务教育决策咨询的能力,催生一批优秀教学成果和教育科研成果。

加大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市级每年安排教育体育科研专项工作经费,专款专用,确保教研有经费、科研有基金。

(九)深化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

加快推进曲靖市国际高原体育城建设,促进政府、市场和社会的有机协同,增强体育服务供给能力,推动区域协同、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制度,提升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并制订相应改革方案。

规范市场组织资质认定、招标采购、第三方监督等规则和管理办法,发挥市场调节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加大向市场、社会开放公共体育资源力度,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挖掘开发山水林田湖草资源,着力打造曲靖体育旅游品牌,利用曲靖山系、水系丰富特色,着力构建健身步道路径体系。加强对非营利社会体育组织的指导,丰富体育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提高体育公共服务水平。

加快全民健身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丰富全民健身活动内容和手段,办好各级各类、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和赛事,鼓励“竞群结合”,加强体育设施与绿地公园的结合,鼓励体育设施与文化设施结合利用,鼓励体育设施与教育设施的结合利用。吸引更多人民群众参与健身、坚持健身、科学健身,定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中小学校学生体质监测、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测试工作,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制定实施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社会组织、企业、个人或团体以社会捐赠、社会基金的方式投入公共体育。发挥政府购买的“杠杆”作用,利用周边城市体育场馆,合作共享,分担综合性运动会,鼓励学校、企业体育设施分担比赛任务。建立多渠道筹资机制,促进体育社会化和产业化,提高公共体育服务开放水平,撬动社会参与体育服务供给的积极性,培养优质服务资源,扩大公共服务供给。到2025年,打造具有示范性的市级体育单项协会10个、体育俱乐部20个,着力提升体育社会组织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能力,提升体育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

(十)深化高原特色体育发展机制改革

贯彻体育强国强省建设实施纲要的措施,落实配套政策,细化制度,出台《曲靖体育强市实施意见》《曲靖市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加快体育领域综合改革步伐,按照“政企分开、政社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的要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各县(区)体育行政部门由事务管办型向政务服务型转变;进一步厘清权力边界,减少审批事项,放宽市场准入,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强政企合作,鼓励和支持国有大型体育企业和具备资质的社会组织、事业单位承担有关体育服务事项,构建多层次、多方式的云南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继续创新竞技体育运行机制,提高竞技体育的整体结构性效益,引导竞技体育不断走向内涵式发展。

完善足球改革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落实《云南省足球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年)》,持续优化足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完善场地建设,抓实教练员和裁判员培训工作,加快青少年足球发展;加强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增强体育发展的牵引力和源动力。

完善职业体育的政策制度体系,扩大职业体育社会参与,逐步提高我市职业体育的成熟度和规范化水平;健全职业体育法律、法规,推进体育信用体系建设,优化和规范职业体育发展环境;培育和引进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等群众喜爱的职业体育队伍和赛事落户曲靖;鼓励创建职业体育俱乐部,推动形成职业联盟,拓宽职业体育发展渠道。

研究制定我市体育社会组织改革相关政策,大力引导、培育、扶持体育社团、体育社会服务机构、体育基金会等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创新体育社会组织管理方式;加强体育类社会组织管理人员骨干队伍建设,规范群众体育赛事活动科学有序开展,拓宽群众体育工作思路;深化曲靖体育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工作,及时总结和推广改革试点经验,扎实推进各类体育社会组织改革。

九、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

(一)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政策,持续巩固教育脱贫攻坚成果,以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整体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完善控辍保学长效机制,遏制增量、减少存量,认真落实脱贫攻坚关于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有关要求,全面实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要求和随迁子女入学“两为主、同城同教”、残疾儿童少年入学“零拒绝、全覆盖”、贫困家庭子女“应保尽保”等工作要求,依法保障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加强教育关爱与管理,根据复学学生的具体情况,妥善安置劝返复学的学生,提升保学效果。各地采取普职融合、集中教育、单独教学、随班就读等多样化的分类安置方式,满足复学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需要。

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各项资助政策精准落实。认真落实国家教育部“六个规范”(规范管理制度、规范监管责任、规范资助程序、规范资金管理、规范信息管理、规范机构队伍建设)要求,提高学生资助精准度,改进资助方式,提高资助水平,确保每一项教育扶贫惠民政策落到实处,确保学生不因贫失辍学。

完善县域内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完善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聚焦乡村学校建设、随迁子女就学、家庭无法正常履行教育和监护责任的农村留守儿童入校寄宿等薄弱环节,统筹规划、集中解决,实施县、乡、镇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项目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合理有序扩大城镇学校学位供给,解决好城镇大班额问题。推动第二轮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和能力提升项目,巩固提升办学条件水平。确保农村义务段开齐开足德智体美劳课程课时。

巩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果。完善学校运动场地、校园绿化美化等附属设施,加快配齐安置点配建学校设施设备,持续改善安置学校办学条件。均衡配置安置点学校教师、加强安置点配建学校管理,坚持“五育并举”,开齐开足课程,做实做细学生德育工作,整体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学校教育水平。让搬迁群众适龄子女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合力促进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的实现。

因地制宜发展脱贫地区教育,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脱贫地区职业教育力度,继续支持农村地区“两后生”接受职业教育,并按规定给予相应资助。在脱贫地区普遍增加公费师范生培养供给,继续实施特岗计划、国培计划、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优先满足脱贫地区对高素质教师的补充需求。坚持“两为主”原则妥善安排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心关爱。实施高考定向招收贫困地区、农村考生专项计划,不断增加农村考生上重点大学机会。以“扶志”激发困难群体的内生动力,强化困难群体建立勤劳致富、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思想观念。

(二)协同推进教育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教育振兴计划,优化城乡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布局,加快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实施城乡教育一体化,加强乡村小规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深入推进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全面改善农村基础教育条件,提高城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全面提升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切实保障适龄儿童、少年享有公平接受优质义务教育的机会,着力补齐短板、优化结构,夯实乡村教育振兴发展的基础,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城乡一体、统筹发展,努力实现城乡教育办学条件、设施设备、师资配备、教学质量一体推进。实现高中县城集中办学、初中乡镇(街道)集中办学、农村完小原则上向村(居)委会所在地集中。全面启动乡镇(街道)中心完小标准化办学试点,示范带动好区域内“家门口的学校”。

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确保实现每个乡镇至少办好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每个行政村有1所村级幼儿园。打造各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带动和辐射民办幼儿园的办园水平和质量。全面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实现县域校际资源均衡配置,确保所有义务教育学校达到基本办学条件,保障学生就近免试入学、全面接受义务教育。认真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和规范管理。积极推行学校“管、办、评”改革,全面提升乡村学校教育质量。持续规范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快构建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推进农村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满足乡村产业发展和振兴需要的职业教育,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为65%以上。

实施中央“特岗计划”,扩大省级公费师范生实施计划,培养小学“全科教师”和初中“一专多能”教师,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开展全员培训或轮训,实施“万名校长培训计划”“青年骨干教师培训计划”,全面推行教师“县管校聘”和校长职级制改革。落实乡村教师编制标准和生活补助政策,奖励、鼓励乡村教师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建好建强乡村教师队伍。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按照班师比与生师比相结合的方式,科学合理核定教职工编制,向乡村小规模学校适当倾斜。采取定期交流、跨校竞聘、学区一体化管理、集团化办学、学校联盟、对口支援、乡镇中心学校教师走教、“管理团队+骨干教师”组团输出等多种途径和方式,重点引导城镇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

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加强乡村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全面优化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利用帮扶学校优质资源,对受帮扶学校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和帮助,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探索推动城镇优质学校辐射带动农村薄弱学校常态化,整体提升薄弱学校办学质量。按照“一人一案”要求,做好农村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安置工作。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镇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围,依法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大民族地区乡村中小学双语教育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加强乡村学校紧缺学科教师和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训。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养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数量足够的高素质农民,全面提升农业农村劳动人口的文化科技素质。确定1个县(市、区)作为曲靖市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改革发展试点,确保试点县(市、区)在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改革发展方面发挥示范作用。重点支持涉农学科专业建设,推进涉农科技成果转化,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和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加快乡村振兴急需紧缺人才培养。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化组织保障

全面加强党对教育体育工作的领导。坚持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正确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和学术观点问题,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教育体育系统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干部队伍培养培训,增强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加强保证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教体工作各方面。加强教育体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强化纪律教育,切实增强党员干部的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把教育体育系统遵守政治纪律、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重大决策部署作为监督重点。

二、加大投入,完善投入机制

深刻认识教育体育优先发展战略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切实落实规划优先、经费投入优先、资源配置优先。在教育体育经费投入、教育体育土地供给、教师、教练员、运动员等编制待遇等核心资源配置时,把教育体育作为战略性投资予以优先支持。依法落实各级政府教育体育支出责任,加大财政教育经费投入。健全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均财政拨款制度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递增,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递增。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体育经费的机制,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合理确定政府与社会、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成本分担比例,建立学杂费动态调整机制。强化经费使用管理,全面实施教育体育经费预算绩效管理,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提高教育体育经费使用绩效。加强教体系统财会制度、核算体系、会计队伍等方面建设,各级教体、财政部门共同加强对下级财会人员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培训,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和财务管理水平。建立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体育经费监管体系,提高经费分配和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全面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各级政府要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合理划分教育体育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优先落实教育体育投入,要落实好各级各类学校生均拨款标准政策,建立生均拨款和收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逐渐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生均拨款标准。要切实履行职责,巩固完善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着力解决控辍保学、“大班额”、随迁子女就学、农村留守儿童入校寄宿等突出问题。将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队伍建设、办学条件作为教育投入重点予以优先保障。全面实施教育经费预算绩效管理,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三、问题导向,注重规划引领

把全市教育体育事业发展规划的决策引领和实践指导结合起来,以新的理念引领教育体育现代化发展,围绕“教育体育普及水平明显提升、素质教育扎实有效推进、教育公平进一步彰显、深化改革取得新进展、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公共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为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目标。认真梳理当前和一段时期在教育体育规划实施推进过程中的问题,以问题导向,研究相应的发展措施和方案,抓准工作推进的抓手,细化目标任务、时间表、线路图;科学衔接“2035”远期实现现代化发展的目标,对好的做法和有效经验,要及时总结,积极推广,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和跟踪检查,确保规划重点任务抓紧抓细抓实。

四、落实责任,加大监督问效

将规划实施情况作为督促检查各级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单位工作的重要内容。建立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组织对规划实施情况开展跟踪监测和中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研究出台针对性措施。加强社会监督,推动各级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定期发布教育体育改革发展动态和规划实施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布规划实施进展,主动接受家长、社会、媒体的监督,将社会各界对规划的意见和建议作为规划调整的重要依据,确保规划总体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政策解读:曲靖市教育体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政策解读

曲靖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