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15-08-13 16:36:50   索引号:    文号:     来源:市发改委   
曲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前       言

 

 “十二五”时期,是曲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经济发展的突破期、结构调整的攻坚期、民生改善的提升期和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快速期。《曲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制定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曲靖市委关于制定曲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规划“十二五”时期曲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

《纲要》集全市之智,是曲靖“十二五”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宏伟蓝图、全市人民奋斗的指南、编制各级各类计划的总规,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要紧紧围绕《纲要》所提出的目标任务,凝全民之心,举全市之力,全力推进,努力实现全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第一章  “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为推动“十二五”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十二五”时期,受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等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国内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我国必将进入以转型促发展的新阶段。结合曲靖发展实情看,曲靖将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缩小差距的加速期、经济发展的突破期、结构调整的攻坚期、民生改善的提升期和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快速期,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第一节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曲靖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经过历届党委、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励精图治,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特别是“十一五”主要发展目标的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为曲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十一五”时期是曲靖发展极不平凡的5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扩大内需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紧紧围绕“富民强市”总目标,实施项目带动、投资拉动、消费促动、创新驱动,坚持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抢抓机遇,真抓实干,扎扎实实打基础,突出重点强产业,依靠科教增效益,改革创新添活力,持之以恒惠民生,齐心协力建和谐,克服经济发展“瓶颈”制约,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冲击,战胜50年不遇的冰雪、百年未遇的特大干旱等重大自然灾害,较好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经济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生产总值在全省第二个迈上千亿元台阶,占全省的比重比“十五”末提升1.2个百分点。2010年市内生产总值1005.5亿元,年均增长13.4%,人均生产总值17000元;财政总收入251亿元,年均增长21.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2.4亿元,年均增长19.7%;固定资产投资701.5亿元,5年累计完成2318亿元,年均增长25.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2.8亿元,年均增长20.5%;城镇化率37%;农民人均纯收入4130元,年均增长14.7%,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40元,年均增长12.4%;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8%。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实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共同发展,被评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城市发展代表”,是曲靖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

第二节  “十二五”时期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面临机遇:一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坚持扩大内需长效机制的深入实施为曲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二是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战略的实施,为曲靖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工业新型化、服务业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契机。三是滇中经济圈规划和曲靖被规划为国家主体功能区重点开发区的实施,为曲靖更好利用滇中及其周边地区的资源和市场,加快经济发展,打造珠江源经济圈,提升珠江源大城市经济辐射力提供了较好的政策支撑。四是东产西移、东资西进、央企和省企入曲等机遇,为曲靖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区位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开辟了新途径。五是曲靖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叠加区,有利于加大与国际国内经济体的合作与开发力度,为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提供重要条件。

面临挑战:一是发展不足。总量不大,人均偏低,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任务艰巨,缩小差距压力增大;发展方式粗放,发展质量和水平不高,产业链短、附加值低,转变发展方式进入“倒逼”期。2010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为17000元,仅为全国的59%,人均财政收入1235元,低于全国、全省水平。二是发展不协调。城乡发展、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三次产业发展和区域发展不协调,发展结构不合理,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9:1,贫困人口达60万人;全市三次产业比重为18.2:52.4:29.4,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低13.9个和10.6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仅为41.1%,比全国低19.8个百分点。三是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交通、水利、物流、城镇等基础设施“瓶颈”制约仍然突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高技能人才缺乏,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四是发展基础不牢固,可持续性不强。安全发展、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基础还需加强;机制体制改革、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