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市扶贫开发办公室“十一五”规划

发布时间:2013-04-25 10:08:40   索引号:    文号:     来源: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加快我市的扶贫开发工作进程,帮助贫困群众尽快解决温饱,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创造条件,制定曲靖市扶贫开发“十一五”规划。
    一、“十五”期间扶贫开发的基本情况
    (一)主要成就
    2001—2005年5年间,全市共投入各级各类财政扶贫资金3.5亿元(中央、省级2.3亿元,市级7500万元,县级4500万元),完成特困民族乡建设2个,省级重点扶持村104个,省级温饱村148个,市、县级温饱村603个,安居工程25600户,易地开发8410人,整村推进中实施省级重点村建设253个,市、县级重点村建设100个。建成基本农田地3.9万亩;架设输电线路410公里,解决了157个村组近3.3万人的用电问题;修建乡村和村际道路7500公里,解决了50万人的行路难问题;铺设引水管道7756公里,建水池水窖9377个,解决了29万人23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修建村小校舍10922平方米,解决了15705人上学难的问题,新建村卫生室47所,建沼气池27252个。小额信贷扶贫已覆盖95个乡镇1078个村委会,累计借款3.7亿元,累计获贷3385个中心组31731个小组17万户贫困户。5年累计解决了40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不断加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提高和改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与此同时,贫困地区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初步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下降;农村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三免费”义务教育范围不断扩大,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明显提高;乡村卫生院室建设得到加强,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初步缓解;推广了一批农业实用技术,培养了一大批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的农村乡土人才,贫困群众的科技素质有了新的提高;初步实现了村委会村村通广播电视的目标,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显著改善。圆满完成了“十五”扶贫开发计划的各项目标任务。
    扶贫工作的显著成效,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我市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为我市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经验
    在扶贫开发的实践中,广大干部群众坚持把中央、省的精神与曲靖的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创造了很多行之有效地经验。
    ——始终坚持把扶贫开发摆在“三农”工作的重要位置。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都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问题的核心,作为扶贫工作的根本任务,坚持把扶贫开发工作列为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摆在“三农”工作的重要位置,精心抓实抓好,确保扶贫开发工作的整体推进。
    ——始终坚持把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作为重点和核心。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地方特色,紧紧围绕培育壮大农业“六大支柱”产业,扎实推进“双六”工程建设,深入开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化经营创评活动,巩固提升农业龙头企业基地建设水平等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切实抓好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畜、林、粮、菜等特色优质产业,加快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始终坚持增加投入,不断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十五”期间,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用活用好各项政策,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千方百计筹集资金,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工作的投入力度,着力加强贫困地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教、文卫等农村社会事业设施建设,使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推进贫困地区各项社会事业进步发展。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以人为本、提高贫困地区劳动者素质作为抓好扶贫开发工作根本途径,大力实施科技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和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扶贫。做到“扶贫”与“扶智”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贫困地区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增强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推进了贫困地区各项社会事业的进步发展。
    ——始终坚持机制创新,不断探索新形势下扶贫工作的新路子。各级党委、政府不断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认真研究市场经济体制下扶贫开发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改革的精神,不断创新工作思路,转变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有效加快了全市扶贫开放步伐。
    ——始终坚持切实加强领导,确保脱贫攻坚工作的顺利推进。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扶贫工作作为摆在工作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层层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了各级领导及部门挂钩联系制和基层干部“帮、包、带、扶”责任制,做到了领导、资金、措施“三到位”和对象、责任、目标“三落实”,确保了脱贫攻坚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十一五”扶贫开发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在充分肯定成绩和经验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新阶段我市扶贫开发还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是全市扶贫开发工作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全市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扶贫开发的难度越来越大。全市农村人均纯收入在944元以下的贫困人口高达77.76 万人,其中,农村人均纯收入在944元至683元之间的低收入人口达 55.91 万人,农村人均纯收入在683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为达21.85 万人,全市贫困人口发生率为 15.5 %,虽比全省20.05%的贫困人口发生率低,但绝对数多,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737.8万人的 10.5 %。此外,全市尚有4万多特困群众基本丧失生存条件需易地搬迁,有200余万人饮水不安全;有部分群众存在就学难、就业难、就医难、饮水难、烧柴难、行路难、生活难、住房难等诸多困难和问题。贫困人口特别是没有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重点聚集在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脆弱、信息闭塞、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发展落后的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干热河谷地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区、革命老区,呈“大分散、小集中”,点、片、线并存的格局,扶贫开发难度较大。
    二是因灾等因素返贫现象较为严重。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全市几乎每年频繁发生自然灾害,加上贫困地区交通、能源、通讯及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十分薄弱,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贫困农民素质相对较低,抗御自然灾害和开展生产自救的能力弱,部分贫困人口解决温饱后又返贫的现象较为普遍。此外,因残致贫、因病返贫也是全市返贫率较高的主要原因,从而加大了扶贫开发工作难度。
    三是全市扶贫投入与需求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十一五”期间全市需完成1080个市、县级重点村建设任务,即使按每个村投入10万元计算,也需市、县两级投入10800万元。尽管全市各级千方百计增加投入,但由于贫困人口基数大,扶贫开发任务繁重,整个资金投入与完成目标任务的资金需要尚还有较大差距。
    (二)有利条件
    以上情况表明扶贫开发已进入新的攻坚时期,任务更加艰巨,要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跟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还需付出艰苦的努力。但,既要对今后扶贫开发工作的难度有足够估计,又要树立信心,看到扶贫开发具有许多有利条件:一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扶农、促农的政策措施,把扶贫工作放到了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都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为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和保障;二是经过“十五”的努力拼搏,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和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为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三是全社会真情关爱弱势群体,参与扶贫济困的良好氛围日益浓厚,帮扶力度逐渐加大,为搞好扶贫开发工作创造了良好社会环境;四是全市多年的扶贫开发实践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进一步增强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五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及“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的深入贯彻落实,人才技术将向农村流动,项目资金将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将向农村延伸,使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着更好地发展机遇。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贫困地区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全市扶贫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紧迫性,以深厚的群众感情、饱满的政治热情、忘我的工作激情,义不容辞地担起党和人民托付的重任,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气力,精心组织,认真谋划,更加扎实有效地把全市扶贫开发工作推向前进。
    三、“十一五”扶贫开发的工作思路、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工作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基本解决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和增加低收入人口收入为目标,以贫困群体和贫困人口为着眼点,以贫困村为主战场,大力实施整村推进、产业开发、劳动力培训转移“一体两翼”战略,突出农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事业建设重点,进一步创新扶贫开发方式,完善政策措施,加大落实力度,努力实现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同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同步加大、基础设施条件和贫困村寨生活环境同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贫困人口素质同步提高,努力开创全市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群众自力更生相结合。在落实党委政府和部门扶贫责任、继续增加财政扶贫投入的同时,加大信贷、企业投入力度,鼓励群众投工、投劳,合力推进扶贫开发。
    2、坚持开发式扶贫与贫困人口直接受益相结合。坚持扶贫开发资金、项目进村入户,不断增强贫困地区、贫困村和贫困农户可持续发展能力,凡是贫困人口不能直接受益的项目,不得使用扶贫资金。
    3、坚持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科学开发贫困地区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教育、文化、科技、职业技能培训和计划生育、医疗卫生工作,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扶贫开发的有效方式。
    4、坚持重点突破与综合开发、全面发展相结合。切实落实“一体两翼”扶贫开发战略,突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扩大贫困地区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实现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生产要素的大流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5、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相结合。坚持资源综合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依法有效保护和开发水、土地、矿产、人文、生物和旅游资源,实现人口与资源、人与自然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6、坚持分类指导与重点扶持相结合。区别不同类型的贫困区域和贫困村,采取不同的扶贫开发工作标准和帮扶措施,在规划编制和资金、物资的投放上,坚持突出重点,先难后易,优先扶持最贫困的村寨和最需帮扶的人群。
    (三)主要目标
    通过努力,到2010年,基本解决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提高农村低收入人口的收入水平,扶贫工作重点县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完成1748个省级重点村和1080个市、县级重点村的“整村推进”扶贫计划,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切实抓好其中1500个重点村的建设;解决25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解决7500人基本丧失生存条件特困群众的易地搬迁安置问题;完成9万农村贫困人口的培训和转移输出,力争大多数贫困家庭每户转移输出1个富余劳动力。农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显著改善;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综合素质和文明风尚明显提高;基层民主政治更加发展,社会和谐基础更加稳固。
     四、扶贫开发的重点和主要内容
    (一)重点对象和区域
    “十一五”期间扶贫开发的重点对象是:2005年底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683元的绝对贫困人口和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在683元至944元之间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十一五”期间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是:在省原已确定的332个已规划未实施的重点扶持村、320个省级温饱村和其他贫困村中筛择2828个最贫困的自然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着重解决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落后的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干热河谷区和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
    (二)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
    “十一五”期间,扶贫工作要切实抓好三个重点:以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为切入点,切实改善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以强化培训为切入点,切实促进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以扶持龙头企业为切入点,切实带动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千方百计多渠道增加投入,再掀新时期脱贫攻坚的新高潮,力争到2010年基本解决剩余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帮助初步解决温饱、但还不巩固的农户增加经济收入,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实现稳定脱贫。
    1、大力实施整村推进扶贫计划
    2006年至2010年全市实施1748个省级重点村,每村省级补助15万元,省级共计补助2.62亿元。组织实施1080个市、县级重点村,每村补助10万元,5年共需预算安排专项资金10800万元,市、县两级财政各承担50%。在实施过程中,要坚持把整村推进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机结合起来,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实施整村推进扶贫计划。实现“村五通、户五有”目标,即村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话、通广播电视;户均一口沼气池(或节能灶)、户均一个水龙头(或一口水窖)、人均一亩基本农田(地)、有一幢人畜分居整洁实用的住房、有一条通村到户的硬化道路。具备条件的贫困户,户均转移输出1个劳动力;适龄儿童都能够入学;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得到有效遏制;贫困户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初步具备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重点抓好六大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的产业建设,提高贫困人口素质的社会事业建设,改变村容村貌的文明新风建设,规范有序的民主法制建设,以村级领导班子建设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在实施整村推进扶贫计划中,必须把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增加农户收入放在首位;必须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必须把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促进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整村推进的重要内容。
    2、努力把产业扶贫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要把促进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新时期扶贫开发的主攻方向,进一步加大产业扶贫力度,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新路子,采取扶持龙头企业与直接扶持到户相结合的方式,发展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推进贫困地区产业化进程。积极争取和认定一批国家扶贫龙头企业和地方扶贫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辐射和带动作用。进一步探索信贷扶贫资金的投入机制,加大信贷扶贫力度。力争到2010年,实现大多数贫困人口人均1亩经济林果或1亩经济作物、1头大牲畜;实施整村推进村发展1-2项稳定可靠、能带动农民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每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培育1-2个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支柱产业或特色产业。
    3、着力抓好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和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输出工作
    要把开展对贫困地区农民的培训、促进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切实加大工作力度,抓好此项工作。要坚持把“万百万民工培训工程”、“阳光工程”、“绿色证书”、“产业经纪人职业资格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并向贫困地区倾斜。各级政府要强化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扶持培育中介组织,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加强培训与促进转移、输出地区与输入地区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就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建立培训示范基地,突出技能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增强贫困地区劳动力转产转岗就业能力。努力扩展就业渠道,建立输出输入地互动机制,依法维护和保障农民工的权益。力争“十一五”期间,参加技能培训的劳动力占劳务输出的30%以上,整村推进村户均转移培训1名富余劳动力,贫困地区劳动力通过培训后的就业率达到80%以上,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年人均纯收入的20%以上。扶贫系统每年培训和转移输出1.8万人,2006年至2010年累计培训和转移输出9万人。
    (三)主要内容
    1、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利时机,着力实施好水利、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扶贫,尽快改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严重落后的局面。坚持以整村推进为平台,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优先支持重点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贫困村村容村貌的整治。突出抓好以治水改土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大规模建设“五小”水利工程,发展节水农业,提高山区水利化程度。着力改善贫困地区交通和通讯条件,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降低农村电价,提高农户通电率。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和以沼气为主的新能源建设,以改善农村水土流失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为着力点,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特别是坡耕地的综合整治,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到2010年,通过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整合项目和资金,基本实现贫困人口人均1亩基本农田地,实现较大自然村(组)通简易公路,100人以上的自然村(组)通电率达100%, 以沼气为主的新能源普及率力争达到40%。扶贫部门解决25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2、大力发展贫困地区农村公共事业。着力实施好社会事业扶贫,加大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力度,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面实施“两免一补”基础教育,大力推进“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西部教育开发工程”、“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加大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抓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到2010年,贫困地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以上,巩固“普九”教育成果,青壮年文盲率降至3%。加强以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医疗卫生室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新建200个村级卫生室,加强37个中心卫生院建设,切实加强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合理解决乡村医生报酬,稳定乡村医生队伍,使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房屋、设备、技术、人员四配套;在贫困地区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稳步推进农村医疗救助制度,重点解决贫困群众缺医少药的问题,加强性病、艾滋病预防和控制工作,提高贫困群众健康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病致贫返贫现象。继续实施好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优免补”政策,大力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力争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7‰。继续加强“边疆文化长廊”、广播电视“村村通”和乡村文化站建设,力争80%的村民委员会建立科技文化室,自然村广播覆盖率达100%以上、电视覆盖率达100%以上。积极开展创建“文明村”、“文明户”和“三下乡”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社会风尚,改变贫困地区群众落后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3、加快安居温饱工程建设。继续抓住全省实施扶贫安居温饱工程的大好机遇,2006年底,在省级投入的基础上,市级筹集专项配套资金,彻底消灭全市现有的3199户茅草房,解决特困农民的安居问题,同时配套建设稳产农田地,发展经济作物和特色经济林果,发展畜禽养殖,新建 “五小水利”工程,新建沼气池或节能灶,稳定解决特困群众的温饱问题。
    4、积极推进易地扶贫开发。坚持“政府引导、农户自愿、统一规划、有地安置”的原则,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资源贫乏地区的特困人口,有组织地进行移民搬迁,切实解决这部分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至2010年,有计划,有重点地解决7500人的易地搬迁安置问题。易地扶贫开发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注重实效,不搞一刀切,采取就近、就地、小规模集中和插花安置等多种形式。要把易地扶贫开发与整村推进、小集镇建设、产业基地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土地开发整理相结合,确保搬迁农户搬得出、稳得住,有发展致富的空间。各级政府要千方百计筹措移民搬迁建设资金,完善政策,降低移民搬迁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认真帮助移民户解决宅基地审批、土地调整、户口迁移和子女上学等问题,协调各部门认真落实移民新村各项基础设计建设,把易地扶贫这件好事办好办实,办出成效。
    5、加强信贷扶贫工作力度。加大金融支持扶贫开发力度,完善小额信贷管理办法和运行机制,建立小额信贷财政风险金制度,扩大小额信贷资金的发放范围、额度和用途,充分发挥小额信贷在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和增加农民收入中的重要作用,把小额信贷扶贫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其它扶贫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向贫困地区劳务输出、农业产业化经营、非公经济等领域拓展。积极探索扶贫贴息贷款机制,建立贫困地区农村信贷担保体系,扩大信贷规模。信贷扶贫资金主要用于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适度用于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项目。根据扶贫开发的特点和需要,适当延长扶贫贷款的使用期限,放宽抵押和担保条件。力争每年发放信贷扶贫资金1.5亿元以上。
    6、加大对散杂居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力度。全市现有贫困人口中,散杂居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尽快解决民族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散杂居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加大投入力度,并积极争取上级对散杂居民族地区扶持和优惠政策,加大对散杂居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力度。
    7、加强对城市贫困人口的扶贫力度。对城市贫困人口的扶贫工作要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民政工作宗旨,以切实保障广大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为目标,以城市低保为基础,以城市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为重点,认真抓好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工作,全面提升城市低保的保障水平和城市社会救助水平;认真抓好应保尽保工作,加大规范管理的力度, 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努力解决就业问题,不断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五、对策和措施
    (一)建立扶贫资金稳步增长的投入机制。在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扶贫资金投入的同时,市级财政对扶贫开发的投入每年不低于1500万元,各县(市)区也要进一步加大对扶贫开发的投入,并随着地方财力的增长而稳定增加。扩大扶贫专项信贷资金规模,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用好用活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鼓励、引导、支持民间资本、非公经济等多层次、多渠道投入扶贫开发,积极探索建立扶贫多元化投入机制。
    (二)建立以工促农、企业带动的有效机制。采取更加积极的扶持政策,鼓励工商企业参与扶贫开发,带动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发展。对农业企业特别是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业龙头企业,在执行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给予税收优惠。各类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的经济实体,年净收入30万元以下的暂免征企业所得税。生产经营地设在农村,从事农林牧业和农产品加工的新办企业,免征企业所得税3年。鼓励工业企业多形式参与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扶贫工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行一对一挂钩帮扶农村制度。凡向贫困地区捐赠用于公益事业,符合国家和省有关税收优惠政策规定的,执行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扶贫龙头企业要与贫困农户建立互惠互利的利益机制,为贫困农户提供技术、信息、农产品收购等方面的有效服务,带动贫困农民发展生产,推进以工促农,城乡协调发展。
    (三)建立社会动员合力帮扶的长效机制。市级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要切实履行挂钩扶贫工作职责,选派干部到挂钩点蹲点扶贫,要整合力量,强化挂钩扶贫工作责任制,要从市级机关和单位中精心挑选一批实力较强的单位和部门,进一步加强对重点村的挂钩帮扶工作,除指导帮助实施好村级规划外,同时还要帮助重点村解决脱贫致富中的突出问题;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到贫困地区开展扶贫开发;继续深入开展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的活动;组织发动各群众团体、民主党派、工商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驻曲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参与扶贫开发;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认真做好扶贫先进经验的总结和宣传报道工作,争取社会各界对贫困群体的关注和帮助,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扶贫开发工作的良好氛围。
    (四)严格落实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度。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扶贫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继续坚持扶贫工作党政一把手负责制,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大投入,落实措施,切实加快脱贫解困的步伐。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要以扶贫开发统揽农业农村工作全局,把扶贫开发作为第一位的工作来抓。要进一步完善各级扶贫开发目标考核、项目验收制度,坚持把扶贫开发进度的快慢、效果的好坏,作为考核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政绩的重要依据。
    (五)强化部门工作职责。市级各部门要按工作职能,把涉及扶贫开发的项目纳入“十一五”行业部门规划,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相互配套、形成合力”的要求,切实把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放在优先位置,给予重点扶持。支持县级在规划的基础上整合资金,以整村推进为平台,立足行业特点,发挥部门优势,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搞好扶贫开发工作。进一步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责任,层层签订扶贫开发工作目标责任状,建立督促部门落实责任考核奖惩制度,定期对部门落实责任的情况进行考核奖惩。 要围绕整村推进规划,优先安排贫困村农业、水利、交通、电力、通讯、教育、卫生、文化、生态环境建设等项目,集中投入,整村实现扶贫开发目标。农业、畜牧部门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发展种养业的扶持力度,水利部门在安排水利建设和人畜饮水工程项目时向贫困地区倾斜,林业部门对贫困地区退耕还林和发展经济林果给予重点支持。市级有关部门要根据部门职能优先安排贫困地区交通、电力、通讯、教育、卫生、文化、生态环境建设等项目。统计和扶贫部门要对低收入人口、扶贫规划的落实情况和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重点监测。对扶贫规划和扶贫开发重点工作任务完成和资金使用情况每年组织检查验收。
    (六)切实转变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特别是从事扶贫开发工作的干部,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和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坚持求真务实,不搞形式主义,不搞劳民伤财的假政绩,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务求实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力戒浮夸,多搞服务,真正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研究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上,放到为贫困群众办实事上;坚持群众路线,从思想上端正对农民的认识,从感情上密切与农民的联系,从纪律上尊重农民的意愿,及时帮助农民解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扶贫部门要努力提高干部职工素质,提高领导干部驾御扶贫开发工作全局、协调各方、依法行政、团结干事的能力,提高开拓创新、动员社会资源、争取各方支持、调动全社会参与扶贫济困的能力,提高集中力量、整合资金、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的能力,提高组织编制实施规划计划和项目资金管理的能力。同时,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和加强扶贫工作队伍建设,要关心扶贫干部职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努力改善扶贫工作条件,确保工作经费到位,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切实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增强村干部执行政策的能力、加快发展的能力、服务群众的能力、化解矛盾的能力、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使基层组织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战斗堡垒。
    六、投资估算、项目支撑及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2006年至2010年共需投入财政扶贫资金49640万元,其中,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资金37430万元,市、县级财政扶贫资金12210万元。小额信贷扶贫资金7.5亿元。
    (二)项目支撑及资金筹措
    1、整村推进
    (1)5年实施省级重点村1748个,平均每年实施350个,每村由中央和省级投入15万元,合计投入26220万元。
    (2)5年实施市、县级重点村1080个,每年实施216个,每村由市、县级投入10万元,合计10800万元。
    2、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和转移输出:每年培训和转移输出贫困地区劳动力1.8万人,中央和省级每年投入350万元。5年培训和转移输出贫困地区劳动力9万人,5年中央和省级投入1750万元。
    3、安居工程:2006年彻底消灭3199户茅草房,省级投入960万元,市级投入160万元。
    4、易地扶贫开发:每年实施1500人,中央和省级投入750万元以上。5年实施易地扶贫开发7500人,中央和省级投入3750万元以上。
    5、科技及产业扶贫:每年实施科技及产业扶贫项目200万元,5年省级投入1000万元。
    6、小额信贷扶贫:每年发放1.5亿元,5年发放7.5亿元。
    7、其他扶贫:每年实施其他新增扶贫项目1000万元,其中,省级每年投入750万元,市级每年投入250万元,5年投入5000万元。

 

附:曲靖市“十一五”扶贫开发项目及资金规划表

 

                                 曲靖市扶贫开发办公室
                             二00六年七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