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市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

发布时间:2013-04-25 10:08:26   索引号:    文号:      来源:    

 

曲靖市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

 

 

    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一)“十五”期间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成绩

    “十五”计划期间我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积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进一步深化改革,把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作为重点工作,努力开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教育事业快速迅猛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两基”水平进一步巩固提高,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协调发展

——幼儿教育蓬勃发展。2005年有幼儿园348所,附设学前班的小学1502校,共有在园(班)幼儿128086人,3—6岁幼儿入园(班)率达43.04%,分别比2000年增加173所、74校、25113人、10.68个百分点。

——小学教育布局结构趋于优化,效益提高。通过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和寄宿制学校建设等项目的实施,合理收缩小学校点,优化小学布局结构,充分发挥集中办学的规模效益。2005年有小学1805所,教学点2562个,学校数比2000年减少了193所,教学点减少了373个。现有小学在校学生64.82万人,比2000年增加0.83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53%,比2000年提高0.18个百分点;毕业生升学率97.28%,比2000年提高1.76个百分点;在校学生辍学率0.11%,比2000年降低0.35个百分点。

——初中教育稳健发展,质量稳步提升。2005年全市有普通初中198所,在校学生29.92万人,比2000年增加2.66万人,增长9.76%;初中毛入学率101.74%,比2000年提高3.87个百分点;初中学生辍学率1.35%,控制在2%以内,“两基”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普通高中教育规模扩大,“瓶颈”得到有效缓解。“十五”期间以扩大高中容量和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实施高中新建和改扩建工程,高中教育发展迅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5年全市有普通高中55所,招生达37868人,比2000年增加22680人,增长149.33%;在校生达97825人,比2000年增加56782人,增长138.35%;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66.29%,比2000年提高19.32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54%,比2000年的25.29%提高了28.71个百分点。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2005年高考上线21112人,上线率67.0%,分别比2000年增加14729人,25.9%。高中入学的“瓶颈”逐步突破,高中入学难和优质高中不足的矛盾正得到缓解。

——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2005年有中等职业学校 32 所(职业高中11所,普通中专7所,成人中专9所,技工学校5所),在校学生达4.42万人,比2000年增加1.57万人。其中:职业高中在校生2.74万人,普通中专在校生1.28万人,技工学校在校生0.4万人,分别比2000年增加0.96万人, 0.48 万人,0.13万人。

——高等教育实现资源重组,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原曲靖师专、曲靖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曲靖师范学院,完成了新校区的建设和搬迁,为曲靖市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4年有在校本专科学生6267人,其中:本科4580人,专科1687人,比2000年增加4319人,增长164%。原省煤校组建成立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现有五年一贯制在校生420人。

——民办教育稳步发展,多元化办学格局初步形成。2005年全市民办学校达225所(含幼儿园),在校生达31354人,教职工达2235人。分别比2000年增加135所,21888人,1337人 。涌现出了曲靖三元中学、师宗三中、希望学校、石林育才学校、富源明鑫学校等一批起点高、办学水平高的民办教育机构。

——成人教育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办学的格局。全市有教师进修学校9所,乡办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25所,村办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456所。2001—2005年共扫除青壮年文盲237869人。2004年青壮年文盲率为2.1%,比2000年的3.9%下降了1.8个百分点。在职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有了较大发展,通过函授、夜大、广播电视大学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形式,逐步形成了我市的成人教育体系,为广大干部职工和人民群众提供了较多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机会。

    2、德育工作整体推进。“十五”期间学校德育工作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主线,深入开展了形势与政策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诚信教育,促进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积极推进文明学校创建活动,加强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和管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显著加强,校园文化活动蓬勃发展。全市已创建省级文明学校51校、市级文明学校189校,涌现了一批校园优美、校风优良、管理优秀的文明学校。德育工作在改进中得到加强,在创新中得到发展。

    3、依法治教的意识和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完善了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制度,建立健全了中小学督导评估制度、教育经费专项督查制度。对学校德育、师德师风、教育收费、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等热点难点工作进行专项督导检查,增强了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依法治教的责任意识和法治意识,保障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4、教育投入不断增加,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2004年全市教育经费总收入18亿元,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13.9         亿元,预算内教育事业费12.8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加8.02         亿元,6.79亿元,6.55亿元,增长了80.4%,95.5%,104.8    %。“十五”期间全市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共                 52.9亿元,比“九五”期间的27.78亿元增加25.12亿元,增长90.42%。

    坚持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积极争取项目和专款,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自2001年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1—2005年共立项改造676校,排除中小学D级危房365046m2,投入中央危改资金5608万元,省级危改资金5569万元,市级危改资金2656 万元。另外,各县(市)区、乡镇、村委会还自筹资金,积极主动排危,使学校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2004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共有校舍总建筑面积663万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56 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达34.86亿元(其中房屋建筑物 27.14亿元,专用设备2.78亿元),图书890万册,分别比2000年增加了12.84亿元,8.28亿元,1.19亿元,19 万册。

    5、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教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2005年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87%、初中达97%、小学达98%,较2000年分别提高20个、7个、6个百分点。注重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成绩显著。曲靖师院新校区已建成投入使用,两所师范开设五年制师范专科班,九所教师进修学校广泛开展各类教师培训活动。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开拓进取、乐于奉献、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得到不断弘扬,一支思想好、业务精的教师队伍初步建立。

    6、民族教育持续快速发展,少数民族在校生比例逐年提高。2005年全市各级各类普通学校少数民族在校生78586人,占各级各类普通学校在校学生总数的6.48%,比2000年增加12870人,增长了19.6 %,占在校学生总数的比例提高了0.48个百分点。通过办好寄宿制学校和少数民族预科班等形式,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初、中级人才。

    7、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质量和水平全面提升。一是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初见成效,“分级办学,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基本建立;二是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多元化办学格局正逐步形式;三是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学校办学自主权及办学活力显著增强;四是高中教育改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通过改革全面推动和促进了我市教育事业的快速协调发展,各项工作整体推进,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

    (二)“十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各级各类教育的快速发展,为我市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但因受各方面条件制约,当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

——“科教兴市”战略还有待深入贯彻,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部分地方还没有真正得到落实,依法治教的观念和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山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滞后,“两基”巩固提高任重道远。

——教育投入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实行税费改革后,农村教育费附加和群众捐集资均被取消,我市每年将近减少1-2亿元的教育投入,农村义务教育缺乏稳定经费来源,更难以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

——公用经费严重短缺,学校正常运转困难。由于财政困难,大部分县(市)区没有按照省定标准核拨公用经费,学校主要依靠微薄的杂费维持运转,教育教学活动难以正常开展。

——“普九”欠账大,至今还欠3.78亿,再加上2001—2004年“两基”巩固提高及高中建设欠帐,全市教育负债达9.36亿,教育面临着偿还旧帐和进一步发展的双重压力。

——中小学危房面积大,全市现有D级危房68万m2,按600元/m2造价计算共需投入危改资金4.08亿元,排危任务十分艰巨。

——贫困生救助任务重,难度大。据初步统计全市家庭年人均收入820元以下的贫困学生共46万人,贫困学生的辍学流失现象严重影响着“两基”成果的巩固提高。

——高中阶段建设资金匮乏,要实现201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5%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

    二、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正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期:

——21世纪前二十年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教育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和重要。国家教育发展战略格局日益明晰,对西部省区的支持力度前所未有。

——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依赖人才这个根本和教育这个基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水平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同时,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教育行政与管理方式也需要变革,依法治教,建立现代教育公共治理结构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教育需求日益增长,市场将在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教育的供需调节、资源配置、质量评估、教育教学模式等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必须加速构建现代教育体系,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促进教育多层次、多样化发展,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及政策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良好思想舆论环境基本形成,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同时我市“十五”期间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为进一步推动“十一五”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十一五”期间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

    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贯彻落实并体现科学发展观为主线,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市委、市政府关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和政策精神为依据,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持“两基”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优化教育结构。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从曲靖实际出发,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类指导,促进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人力与智力基础。

    四、“十一五”计划教育发展的任务和目标

    “十一五”期间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布局结构调整,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构建一个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与建设现代工业强市和珠江源大城市相适应的,各级各类教育相互沟通、配套协调的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进一步巩固提高“两基”水平,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培养大批新世纪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类专门人才,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具体目标是:

    1、继续抓好“两基”的巩固提高工作

     “十一五”期间仍要坚持“两基”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进一步巩固“两基”成果,提高 “两基”水平,逐步实现从提高教育普及程度向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转变。

要加大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确保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有效制止辍学现象;大力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加大中小学危房改造力度,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规划和建设,抓好山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建设;做好中小学的布局调整工作,优化布局结构,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解决好局部地区初中“入学难”问题,确保小学毕业生能正常升入初中;抓好贫困生救助工作,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贫困生救助长效机制;深入扫盲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扫盲教育水平,努力推动扫盲教育由识字型向功能型扫盲转变。

力争“十一五”期间“两基”工作的整体水平有明显提高。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小学生辍学率控制在0.5%以内;小学毕业生全部升入初中,初中毛入学率98%以上,初中生辍学率控制在1.5%以内;3—6周岁幼儿入园(班)率达50%以上。在提高入学率和控制好辍学率的同时,要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质量促进“两基”的巩固和发展。

    2、整体推进普通高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十一五”期间高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深化体制改革和搞活机制为重点,扩大优质高中规模,积极整合教育资源,努力构建与曲靖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高中教育模式,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科学、办学形式多元化的发展格局。

全面实施高中的新建和改扩建工程,继续完善和新建高中15校,改扩建高中41校,优质高中在校生占全市高中在校生的60%以上。2007年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70%,在校生由现在的9万人增加到23万人;201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在校生达到26万人,基本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教育教学整体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3、以改革为动力,大力推进职业和成人教育的发展

以我市实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战略和建设珠江源大城市的发展目标相适应,整合优化职教资源,努力增加职教资源总量,全面提升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办学层次和水平,实现全市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发展规模、门类结构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

针对我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现状,根据曲靖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实情,拟建设“云南省曲靖职业教育园区”。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建设一批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培训并重、产学研相结合、中高职衔接、市内外和企校合作办学的职业教育学校及培训机构,即由若干个中、高职业学校组成的组团群体。2007年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9万人以上;2010年在校生达12.5万至13.5万人。

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以就业为导向,坚持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并举,全面实行“双证书”制度。积极鼓励成人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稳步推进“无文盲乡镇”创建工作,深化扫盲教育改革,切实加强乡、村两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设,初步建立农村成人终身教育体系。

    4、加强引导扶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促进民办教育有新发展

    构建多元化办学体制,坚持“积极鼓励,大力扶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方针,依法做好对民办教育的管理、监督、指导、服务工作,努力为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全面落实市委关于促进民办教育的精神,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扶持现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积极动员和支持鼓励社会各界在我市投资办教育,力争新建一批以高中阶段教育为重点的优质民办学校;鼓励民办资金参与学校后勤社会化建设。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共同参与,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力争使我市民办教育取得较大发展和新的突破。

    5、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

    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到“十一五”末,全市高中生机比达15:1,初中达30:1,小学达40:1;高中学校80%的教室配备多媒体设备,初中学校每年级配备多媒体教室1个,乡镇示范小学、城区小学每校配备多媒体教室1个。使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具备初步信息化环境。

    加快教育资源的建设和教育城域网建设步伐,到“十一.五”末,建成覆盖小学至高中各年级各学科的完整资源体系;90%独立建制的学校接入曲靖教育城域网。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大力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进程,实施电子政务工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各种设备,建立学校管理、教育行政等功能完备的电子政务体系,充分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到“十一.五”末,通过多种培训方式,全市男教师50岁、女教师45岁以下90%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考核和认证;通过多种培养方式,使全市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素质全面提高。

    6、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抓好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长效机制,加强各类教师培训基地的建设,全面提高在职教师的学历层次和综合素质,建立健全教师正常流动和人才引进的政策保障机制。“十一五”末期,全市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初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0%、95%、95%、98%。

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教育法律、法规,对教师进行依法管理;全面深化学校内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

    7、以育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加强学校音、体、美教育,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健康和谐成长。改进工作方法,使素质教育贯彻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体现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力争全市每个县(市)区至少有一所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

    深入推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到2010年全市再建20所省级文明学校,80所市级文明学校,争创“绿色学校”国家级1所,省级20所,市级90所,突出文化育人的功能。

    五、2020年远景目标

    全市教育发展整体水平进入西部地区中上水平行列,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以上。适龄儿童普遍享受到高水平、高质量的义务教育。3—6岁幼儿入园(班)率达到9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形成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基本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素质教育普遍推行,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形成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发展均衡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为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服务。

    六、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力度,依法治教

    各级党委、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教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作用,真正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教育纳入到战略发展重点和现代化建设整体布局之中,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突出矛盾,要有解决的具体方案和措施,尤其要注重解决那些关系全局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建立和完善自上而下的目标责任制,明确责任,加强考核。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县级党政领导基础教育责任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使一把手切实负起第一责任,分管领导真正负起具体组织和领导的责任。进一步明确政府各有关部门的责任和义务,充分调动部门及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营造教育工作政府负责、社会支持的良好氛围。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转变工作职能和管理方式,依据法律规定的职责、权限和程序对教育工作实施管理,依法维护学校的办学自主权。逐步建立和完善综合执法机制,依法监督办学活动,维护教育的正常秩序。各级各类学校要依据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法制工作机制,依法自主管理,推进学校民主管理,维护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贯彻实施《云南省教育督导规定》,构建督政与督学相结合的教育督导体系。进一步健全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促进县域内各类教育的健康发展。完善学校督导评估机制,全面推进学校督导评估,促进每一所学校都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强化管理,优质资源配置,充分发挥现有办学条件的最大效益,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对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督导检查。

    (二)以改革为动力,促进教育健康发展

    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大教育改革力度。

    一是教育管理体制的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要进一步完善。明确划分省、市、县、乡(镇)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责任,切实履行政府职责。二是推进办学体制改革,积极鼓励和支持各类民办教育资源、国外教育资源和其他教育资源以多种方式和渠道参与各级各类教育,尤其是非义务教育,发展壮大全市教育资源总量,扩大教育规模,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三是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要建立和完善勤工俭学制度。四是加快招生考试和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建立并逐步完善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招生考试和教育评价制度。五是继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三)落实政府责任,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教育投入

改革教育投入体制,逐步建立稳定的教育投入保障制度。依法建立与政府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教育投入制度,保证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同时建立并完善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出资和捐资教育的各种制度开展经常性的助学活动。义务教育阶段,切实落实政府责任,确保生均公用经费和达到必备办学条件所需经费的足额投入;非义务教育阶段,建立并逐步完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明确政府、学校、个人和社会在教育投入上应承担的责任。组织实施助学贷款、教育储蓄、教育保险等工作。探索彩票、烟草税等用于教育的途径。

各级财政要保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努力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各级财政每年超收部分和财政预算外收入,按不低于年初确定的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用于教育,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教育。市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逐年提高1个百分点,各县(市)区也要根据各地实际,增加本级财政中教育经费支出,力争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

依法足额征收城市教育费附加并保证全部用于教育。农村税费改革后,财政转移支付中教育经费不低于65%,逐步化解县乡教育债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支持农民通过义务劳动改善办学条件。

切实加强对教育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管,坚决杜绝挤占、挪用、截留教育专项资金等行为,加大对教育专项资金使用的督查力度,配合教育督导工作,确保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实施九大工程,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发展。一是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每年排除危房10万平方米,消除当年新增危房隐患,确保师生生命财产安全;二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到2010年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全面改善;三是学校布局调整和薄弱学校改造工程。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前提,优化布局结构,每年改造50所薄弱学校,通过5年的努力,使同一地区学校办学条件明显差异的状况有所改观;四是骨干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工程。加大对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有较大支撑作用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建设力度,切实促进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五是普通高中建设工程。加大对普通高中规模发展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扩充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六是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切实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的整合,提高现代远程教育在教师培训和教育中的应用水平;七是师资和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加大中小学骨干教师、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学科带头人和管理人才建设力度,采取多种措施,整合教师资源,促进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八是贫困学生救助工程。通过实施“两免一补”及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建立扶贫助困的长效机制,确保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不因贫困而辍学,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因贫辍学率降为最低。九是民办教育扶持工程。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发展、促进民办教育的一系列精神,在学校审批、招生考试、学生管理、师资建设、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估、学生就业等各个环节切实支持民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五)加强教育科学研究,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健全和充实各级教育科研机构和科研队伍,加大对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重点、难点的研究,为教育决策服务,加强教育宣传工作,积极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成功的教改经验,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健康发展。